查看: 4849|回复: 4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kicker]07-08夏季新闻导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8-2 22: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发表于 2007-8-2 22:33 | 只看该作者
曼联和瓦伦西亚聘人的初衷是一样的
3#
发表于 2007-8-2 22:46 | 只看该作者
显然7月8日那条具有划时代意义
4#
发表于 2007-8-2 22:48 | 只看该作者
显然8月1日最震撼...:bz47: :bz47:
5#
发表于 2007-8-3 00:58 | 只看该作者
7月24也是:bz11: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07:06 | 只看该作者
:bz58: 一串傻子
7#
发表于 2007-8-3 10:53 | 只看该作者
无哈无哈
8#
发表于 2007-8-3 10:56 | 只看该作者
我想去米兰:bz48:
9#
发表于 2007-8-3 10:57 | 只看该作者
:bz36: :bz36: 慢慢来
10#
发表于 2007-8-3 11:58 | 只看该作者
:bz48楼,米兰人够了
11#
发表于 2007-8-3 12:00 | 只看该作者
显然萨拉戈萨最炙手可热
12#
发表于 2007-8-3 12:18 | 只看该作者
 “炙手可热”出自杜甫的《丽人行》:“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形容奸相杨国忠位高权重、气势煊赫的狂态。“炙”是烤的意思,“炙手可热”字面上的意思是:手一挨近就感觉烤得火热,比喻人权势、气焰之盛。

  现在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大多数都用错了,而且错用的类型还不止一种。归纳起来,大致
有如下三种:

  一、用错含义。如《光明日报》2005年7月28日一文标题为“软件测试人才炙手可热”,“软件测试人才”是专业技术人员,不是政界人物,谈不到“位”、“权”。作者显然是看到“炙手可热”中的“热”,再联系“软件测试人才是当今需求热”的实际,就把该成语理解为“热点”,进而理解为“大受欢迎”之意了。

  二、用错适用对象。“炙手可热”是用来形容人的,因为只有人,才能有权有势。但有的文章却将该成语用在了物上。如《光明日报》2005年4月15日《“狼文化”与市侩哲学》一文中有如下描写:“不久回国,才下飞机,走出海关,大步跑进机场候机大厅书店,问服务员有没有《狼图腾》,人家顺手就递给我一本,可见这部书很是炙手可热的。”书是谈不到权势的,所以也就谈不到是否“炙手可热”。作者显然是将“炙手可热”理解为“备受关注”“销售正旺”之类的意思了。还有文章将该成语用在了抽象的对象上。如“中央民族乐团访问维也纳演出成功,金色回响为民族音乐带来了炙手可热的轰动效应”(《新民晚报》1998年3月20日)。作者显然是想说这个“轰动效应”影响之大,但却用错了成语。

  三、用错感情色彩。该成语不是纯客观地介绍某人权大势大,而是形容某人借以骄横放纵、胡作非为的权势之盛,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下面的例句就将该成语的感情色彩用错了。“眼下,和炎热的天气一样‘炙手可热’的恐怕是大中小学校的校长了”(《秦皇岛日报》2004年7月13日载新华社记者文章《警惕招生中的教育腐败》)。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炙手可热”的常用义是前面所说的比喻义,与温度无关。所以例句中“和炎热的天气一样炙手可热”的说法不当,属望文生义。其次,在招生中,各大中小学的校长权力确实很大,但大多数大中小学的校长是按政策办事的,只有少数校长才会借手中之权大搞不正之风以谋私利。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大中小学校长都是“炙手可热”的人物。应将例句改为:“眼下,最受瞩目的人物,恐怕是大中小学校的校长了。”

  一个普通的成语,竟被错用如此,确应加以规范,以保证祖国语言的“纯洁和健康”。
13#
发表于 2007-8-3 13: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奶水瀑布 于 2007-8-3 11:58 发表
:bz4: 8楼,米兰人够了

我只爱米兰:bz4: :bz4:
14#
发表于 2007-8-3 14: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奶水瀑布 于 2007-8-3 11:58 发表
:bz48楼,米兰人够了


你滚吧:bz19: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8-3 15:06 | 只看该作者
LS是VL第一大傻子,请新人谨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