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制于技术水平,游戏总会与现实存在若干差距。
但作为试图得到更多乐趣的玩家,是可以通过某些玩法,让pes2011的现实感更强的。
我的视角偏好可能比较特殊,基本在“绿荫视角”与“玩家视角”中切换。
这一章节里,我会谈到“绿荫视角”的设定,以及“球员切换模式”的选择。
就“绿荫视角”的设定。
我所说的“绿荫视角”,并不简单是“垂直”视角,而务必是“垂直视角”与画面中心设置为“球员”的配合。
这种模式下,垂直可以如真实踢球样看到前场局势,传球很舒服;“球员”中心,球员拿球后摄像头会自动放大,缩小,尤其到了前场后,更有真实的代入感。(这个设计,实况是模仿FIFA的,我希望以后能够把屏幕晃动也模仿过来)。
而在“球员切换模式”的选择上。
普通比赛中,选绿荫视角时,我基本不用“固定”为一名球员的模式。因为缺少“球员视角”的代入感,同时还触球太少。
“半自动模式”在绿荫视角下,适用于“控制一切”的心态,同时在切换球员上有自由度,是我用的较多的。
2011的“手动模式”对我是个惊喜。这代的手动换人模式,当玩家传出球后,按换人键往往不会像往代一样直接切换到接球人身上,而在“即将接球人”身边有其他球员时,会切换到离“即将接球人”最近的身边球员上。
这样一来,当我传出球以后,我可以切换到另外一个无球队员身上并且控制跑位,像绿荫模式一样等待电脑的传球。这种感觉,很棒。
再次探讨“心态”问题:
绿荫传奇模式的魅力在哪?因为你不能控制其他球员,心里存在不确定状态的焦灼、得球的渴求以及对其他球员的控球、传球的期待。正是这种“不完全掌控感”,“下一步局势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他人的期待”,才能出现为他人失球的愤怒与他人给自己传球的快乐,甚至是他人进球的同喜。
回忆一下你真实踢球的心态,不正是这样的吗?
固定球员的纯粹的绿荫模式,拿球太少,人紧张不起来,且稍显浪费时间(当然,我也可以把精力集中在跑位以及拦截对方传球上)。而在如杯赛、大师联赛等普通模式下,这代“手动换人”的上述设计,既能满足我多触球的要求,又能满足我控制人跑位待他人传球的需求,同时能满足我“不完全掌控感”下的内心满足。
感谢手动换人的这个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