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 ¥
注册时间2007-2-11
- 积分
- 16782
|
这几天连着看完了六六两部名著的电视剧版,我朋友说,你咋还爱看上家庭剧了,不是你风格啊。其实我也没什么风格,有时候连恶心人的台湾偶像剧我都看。
这两部都是家庭剧,双面胶是婆媳间的,王贵与安娜就是跨时代的,类似于《金婚》。
先说双面胶,不记得谁推荐我看的了,男主角李亚平北方人,女主角胡丽娟上海人,刚开始看的时候真的挺受不了的,很多上海话,就像《媳妇的美好时代》里面很多京腔子一样。从第一集我就觉得是个悲剧,典型的南北差距,观念很多地方都不一样,也许是小说里刻意的把这些差异写出来,比如北方人吃饭喜欢用大碗,南方人借给亲戚钱的时候还要立个字据这些,随便不代表很普遍,也是一个小小的典型吧。
故事从李亚平父母来上海后就开始纠结起来,矛盾一层层的浮现出来,我并不认为胡丽娟很多方面做的不对,已经很不错了,只是不善于表达,相反那个婆婆真的是挺咄咄逼人的,也很处心积虑的为难儿媳妇。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只是观念的差异而已,或者是代沟,关键是那个李亚平站什么位置,可惜这个男的太让我失望了,很多地方都是他搞砸的,太不像俺们北方爷们了。你和妻子是没有代沟的,很多地方你们的观点是相同的,这时候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说服自己母亲啊,这都不会,难怪最后全部悲剧了。
再说王贵与安娜,本来我以为这是一个描写旧社会婚姻的故事,王贵出生于1942年,和安娜见面时候是六十年代末,然后一直到新世纪,两人都已经成了老人。这小说和双面胶很多地方都一样,男主人公是北方农村人,女主人公是上海城市人,男主人公的父亲因为癌症去世,甚至都是因为抽烟引起的肺癌,发人深省。王贵,乡下人,大学教师,长得很丑。安娜,城市人,普通工人,很漂亮。记得两人第一次吃饭时候,王贵吃饭声音特别大,还用手拍蒜,最后还把安娜那晚面条吃了。想起来就好笑,可是这种粗人,勤快人,却受到了老丈母娘的喜欢。其实安娜很不喜欢王贵,她去和介绍人说不想和王贵结合,却被介绍人误打误撞的以为安娜年龄大了,想尽快结婚。没想到两人就这么跌跌撞撞的成亲了,里面有个很搞笑的事情,就是“用水”。
这小说里面,安娜和婆婆之间也有矛盾,甚至是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但是她和王贵的处理方式明显比李亚平好多了,而且王贵的父亲也很明事理。王贵和安娜都曾有过出轨的机会,两个人都放弃了,王贵的是大学同事,安娜的是初恋刘波,对这个刘波没什么印象,总是想把安娜带到美国去,却不知道安娜已经习惯了和王贵的生活,小打小闹,粗茶淡饭的生活。
王贵与安娜的晚年时候,是最和谐的了,王贵已经是退休的院长,住着大平米,安娜却依然的很小气,口头禅就是外面能做出来的菜,家里也能做出来。这时候不知道怎么就想起了,当初王贵和安娜刚从王贵老家回来时候,花10块多买一盘香蕉,那时候的10块钱可是半个月的工资呀。最后的最后,老两口子躺在床上,王贵说了安娜最想听的那三个字,我什么什么你。
王贵是个好人,口头禅就是河南味的“哎呦我的亲娘啊”,不善浪漫,却很健谈,总是从他这个土人嘴里说出大道理。安娜呢?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当然也是个好人。
本来昨天下午去书店,想买原本小说看看,会不会和电视剧差异很大,没想到却没有买到,郁闷的很。
最后最后用《王贵与安娜》里面,王贵儿子饭桌上的一句话作为结尾吧,应该是很代表80年左右出生人的心。
我们读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等我们工作的时候,工作又不分配了,为找一工作撞得头破血流的,我们还没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发的,可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价已经长了,我们已经买不起了,真是可怜的一代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