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teven19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就金研儿谈两句

  [复制链接]
91#
发表于 2010-3-1 20:21 | 只看该作者
進入看戯模式
92#
发表于 2010-3-1 21:34 | 只看该作者
棒子不自认是宇宙祖宗的话,世界人民是不会这么火大的。
伯爵 发表于 2010-3-1 13:12



    想想前几年黑麦当劳 黑康师傅的文章,想想金珂拉(说自己是运用美国制造的核弹技术在美国科学院生产的),想想亩产万斤吧,所以网上出现任何东西都不足为奇. 说  括弧XXXX括弧是韩国人的,有点智商的人就能破解这道填空题,说孙中山是韩国人,C,韩国人认识孙中山是谁啊.狼来了说三遍有人信,说再多再信就说明智商问题了.
93#
发表于 2010-3-1 21:37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很懂,但是相比日本,更支持韩国人~~
94#
发表于 2010-3-1 2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痴汉全席 于 2010-3-2 18:48 编辑

集体意志是可怕的,集体意志过于集中必出乱子,中国近代史因为这个已经吃过8少亏了.谁敢说谁的历史就8是杜撰的,再说现实就是真实的吗.  前人说学而则疑,8疑则8学.

现在世界是人与人淡漠的社会,说白了就是玩阴的 的社会,像韩国那种过激行为想想就知道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95#
发表于 2010-3-1 21: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拜仁狂欢 于 2010-3-1 22:07 编辑

08年中国有多少打分的项目拿到了冠军

18块金牌
96#
发表于 2010-3-1 21: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4# 痴汉全席


   你能解释下 2棒子是什么意思?
97#
发表于 2010-3-2 1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痴汉全席


   你能解释下 2棒子是什么意思?
wuhanmessi 发表于 2010-3-1 21:52



   
居心不良者都扯到:“二战时期给日本人为非作歹的朝奸拿棒子打中国人”,所以朝鲜人是bang子。。

其实不然,棒子一词产生于东北,流行于清末。

指的是当时逃荒到东北的山东人和朝鲜人

山东人是山东bangzi,朝鲜人是高丽bangzi

仅此而已。



bangzi一词最早见于文献是清末文人魏和声的《鸡林旧闻录》

文中提到赫哲族人雇佣山东人的现象时说道:“鱼皮da子以不通语言,不谙交易,每一鱼皮da子之家必用一山东棒子,谓之管家,一切家产皆全令掌之。”

还有一种说法是 一村妇林间见一山东壮汉,见其下体粗壮红润 形如棒子。。 内心喜悦赞不绝口,口耳相传,称为山东棒子(没有侮辱山东人的意思).
98#
发表于 2010-3-2 22: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拜仁狂欢 于 2010-3-2 22:40 编辑

一村妇林间见一山东壮汉,见其下体粗壮红润 形如棒子。。 内心喜悦赞不绝口,口耳相传,称为山东棒子


维基上说棒子是以前朝鲜有了淫行之后,生的儿子。
99#
发表于 2010-3-2 22:45 | 只看该作者
原来棒子的原意是个褒义词
100#
发表于 2010-3-2 23:05 | 只看该作者
LS没吃过棒子么?就那玉米
101#
发表于 2010-3-2 23:21 | 只看该作者
既然97L说到历史了
那么,也就多扯2句
鸡林旧闻录是清末年间的作品,而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有文人王一元著有辽左见闻录,内有如下记录:
朝鲜贡使从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谓之“棒子”。其国妇女有淫行,即没入为官妓,所生之子曰“棒子”,不齿于齐民。鬓发蓬松,不得裹网巾;徒行万里,不得乘骑;借草卧地,不得寝处火炕。盖国中之贱而劳者。
试问,何为早?
102#
发表于 2010-3-2 23:25 | 只看该作者
只是围观
103#
发表于 2010-3-3 00:53 | 只看该作者
既然97L说到历史了
那么,也就多扯2句
鸡林旧闻录是清末年间的作品,而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有文人王一元著 ...
梦幻巴斯蒂 发表于 2010-3-2 23:21



    这个说法有失偏颇,当时清朝封闭 王一元8了解当时朝鲜,有些想当然. 首先不说“棒子”一词怎么又会出现在之后的魏和声的《鸡林旧闻录》并且为什么会是两个意思.  就说当时朝鲜如果是风化女子和官人所生之私生者,并且做为奴隶的话,私生者能有这么多人充当奴隶吗??据我所知当时朝鲜最下层的人群是一些艺人戏子(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包括医生)而所谓的私生子充当奴隶只是其中一少部分,跟随使者来中国的就更少了,我想更多的还应该是下层贫苦民众被抓去的吧.
而且“终身不得骑马不得睡床”据我所知也是8正确的,下层人为国做出贡献升为平民 奴隶做官,在朝鲜历史也是有的.
104#
发表于 2010-3-3 01:11 | 只看该作者
《辽左见闻录》成书于康熙六十一年,从序中『检残书于邺架』,『得废帙于巾箱』,『爰乘消暑之余,获竣校雠之役』诸句可知,此书原稿当为作者早年在辽左时所记。然书中所记诸事,在文中排列并无一定规则,常有丁丑早于丙子之例。由此推断,原稿大约都是当年随手所记的一些条目,是作者当年随时想到的一些事的记载,作者三十年后在整理旧稿时作了追加和补辑。

http://hi.baidu.com/%BC%D3%BA%D8 ... 9a761308244ded.html
105#
发表于 2010-3-3 07:26 | 只看该作者
都成历史学术帖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