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 ¥
注册时间2002-9-23
- 积分
- 2924
|
近一周,周继红继续红火。先是被炮轰安排了全运会全部跳水奖牌的归属,接着媒体又翻旧账,说当初在娱乐圈获宠的田亮就是她废掉的。
把时间稍往前推,正好一年前,周继红也曾被媒体关注,那时是名教于芬在炮轰她。于芬说,身为国家游泳中心副主任的周继红侵吞了自己的巨额奖金。
每到全运会,媒体都会曝出打假球、控制比赛、收买裁判以及服用兴奋剂的“丑闻”,全运体制的弊端也屡被议及,但就目前情形来看,这个体育竞赛机制还是要长期运行下去。
因为体育圈内有太多人通过这个机制得到实惠和饭碗,因为体育界领导的结论是“举国体制非常有效”。北京奥运会拿到金牌第一,似乎也为这个机制的合法性给出了强有力的注释。
如果用一个人来形象地代表举国体制,那么这个人非周继红莫属。周继红、田亮、于芬都做过运动员,但是能做到中心副主任这个级别,又只有周继红了。我们可以用具体的人来解释具体的职位,也可以用具体的职位来解释具体的人,处事强势、干练的周恰恰与举国体制十分暗合:
一、强势。举国体制就本质而言,就是举全国机制之力,培养和产出世界冠军、奥运金牌,“为国争光”。这个机制的运作依靠对权力的服从,“平等对话、相互牵制”在这里很少能奏效。周继红与于芬当初“有我没她”的狠话,可以让人预期她会如何高效地使用手中的权力。
二、控制。举国体制与中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脉相承,讲求指令层层下达,讲求资源的人为调控,而不是靠不受干预的自由竞争来实现资源配置。经典案例是乒乓球的“让球传统”。在一些世界大赛中,中国队依靠严密的让球规则,提前把冠军收入囊中。可以说,中国乒乓球五十年辉煌,“让球”同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当然,让球还不仅仅是因为要对外,有时为了实现利益均沾,国家队也会通过它来制造内部平衡。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981年第36届世乒赛,我们包揽了5个单项的金牌,有趣的是,这5块金牌共8个冠军竟没有一个重复:男子单打郭跃华、女子单打童玲,男子双打李振恃/蔡振华,女子双打张德英/曹燕华,混合双打谢赛克/黄俊群。你能说这是巧合么?
岁数稍大的观众可能还记得曹燕华负气扣杀童玲的镜头。当时进入世乒赛女单四强的除了曹燕华、童玲,还有张德英和南朝鲜选手李寿子,曹燕华半决赛中击败李寿子,童玲战胜张德英,会师决赛。以两人实力比,直板反胶弧圈打法的曹燕华对横板削球打法的童玲有绝对优势,在队内赛中,曹燕华也从未输给过童玲。但曹燕华是非常有个性的运动员,被认为不听话、思想有问题,说白了就是不讨教练组喜欢的刺儿头,传说球队以童玲在团体赛中立下大功为由,要求曹燕华让出冠军。在电视镜头里,曹燕华一肚子委屈。若非这次承让,19岁的曹燕华将会成为当时中国乒球史最年轻的世界冠军。
“攘外”也罢,“安内”也罢,背后都是“控制”。谁控制?领导控制。不能不说这个追求国家金牌最大化的机制,异化了体育的公平竞赛精神,但它的确与“为国争光”的宗旨密不可分。
倘若周继红内定全运金牌传言属实,那么我们不应诧异、愤怒。周所在的位置恰好是“攘外安内”的风口,她代表了中心的利益,也同时代表了各省的利益,她只是利益博弈的产物。甚至像是陪审团代表,在所有陪审团成员都发完言投票后,她出来向法官宣布投票结果。
三、重权威,轻个人。这个体制要求维护权力的权威,像田亮这样沾染市场利益的个人主义是不被允许的。奥运冠军的利益要在组织控制范围内,组织分配利益的权威不容挑战。田亮和郭晶晶作为金童玉女,一个已经彻底蜕化为要靠自己突围的三流娱乐圈人士,另一个还能稳守国家队舞台,个中缘由不得不让人深思。
四、潜规则。没有监督,权力必定会在潜规则中获得寻租。潜规则在中国体育圈也是不宣的秘密。即使于芬捅破了窗纸,也无法掀开厚重的盖子。于芬是“清华模式”的开创者,但在北京奥运会要求重返国家队教练席时遭周继红拒绝,说明了欲走非举国体制的清华模式的悲哀。于芬想重返原来的体制运作和利益分配当中,受到当然的拒绝,失落之余又试图揭开资金分配的灰色地带,但终无结果。于芬的遭遇凸显机制的强大和潜规则的根深蒂固。
全运会的新闻都是旧闻,所谓“内定”,早已有之,现在要有新意无非就是来个“周定定”,但这意思不大。问题的核心是:这个有违公平精神的运作机制,其目的性和合理性从未受到过真正挑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