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youngsiriu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咱网页头上的v4.0的广告错了吧~!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09-1-23 0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4# lucaiscoming 的帖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不能怨我:bz50:
17#
发表于 2009-1-23 01:37 | 只看该作者
就是10个天干之一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bz11:
18#
发表于 2009-1-23 01: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传统文化了 顶
19#
发表于 2009-1-23 01:4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民俗不能丢
顶完全实况~~~~~~~`期待啊
20#
发表于 2009-1-23 01:55 | 只看该作者
:bz3: BUG猴
21#
发表于 2009-1-23 01:59 | 只看该作者
晕..排
------------
BUG猴:bz36:
22#
发表于 2009-1-23 02:03 | 只看该作者
要重新P一下图了
23#
发表于 2009-1-23 06:51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玩找茬肯定很厉害,眼镜那么尖
24#
发表于 2009-1-23 06:56 | 只看该作者
楼不错哦,我都还没发现的~~:bz16:
25#
发表于 2009-1-23 07:51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是中国农历的“已丑年”。2009年1月5日是中国已丑(牛年)生肖邮票首发的日期,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结果让人十分意外:从浙江在线,江西,江苏,北京广电传媒还有MSN官方网站......到处都流传着2009年“乙丑年”邮票俏销的字样。最让人想不通的是,邮票票面上分明写着“已丑年”可各路记者还是努力而迅捷的把这个“已丑”写成“乙丑”!不知道是他们的无知还是信手写来,从乙丑到已丑,差了整24年。我们已过去的乙丑年是1985年,而真正的“乙丑年”是2045年。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就算知道是错的,也不当回事,试问:你对所有错误的事都是这种态度吗?也许还会有人说:这又不会影响到什么,希望你千万别在孩子跟前这么说,把自己的无知与粗鄙再传给下一代。

    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很多东西,我们不必追究其为什么,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记那些于我们无关痛痒的事。但我们不能把错误的东西发扬光大吧?无论是今天的科技文明还是老祖宗留下的文明,我们都没有理由将之错解的流传下来!不持一种正确的态度,文明无存!当你把一张支票日期中的贰零零玖年零壹月零捌日的“贰”字那两横写到顶上时,你会发现:你的转帐支票会被退票,现金支票会取不了钱!当你看到“孑孓”而把他们认为是两个“子”时,我们该说什么呢?我曾因把“华夏银行”写成“华厦银行”而浪费了5张发票,后悔是小事,被老板天天嘟嚷是任谁也无法忍受的。我是个大大咧咧的人,也就在这样的事情上忍受了很多次难言的羞愧,因此,我们认真点儿,把错的纠正过来,不好吗?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只因其地早有人居,也不仅因其历史悠久,令之灿烂的是其文化,这种文化的渊源流长才促成了其应有的尊重----文明。细数其文明,从殷商时代的青铜冶炼,到秦汉时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数》,地动仪,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再到医学上的麻沸散;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从百家争鸣到唐诗宋词;从历法的制定到同余数的解法,一元多次方程,高元多次方程的消去法,高级等差数列的求和法......不胜枚举,所涉猎的范围之广让人叹为观之。实话讲,我极讨厌动不动就拿中国古代文明炫耀,但留传下来,仍在使用的古人的东西必有其理,我国传统的所有节日哪一个不是以历史的历法来记的呢?你的生日是在过西方的历法吗?存在就有理由,何况它们已存在了近五千年了。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中国的网民世界第一!这一点可喜可贺。但如果网络上到处流传的都是错字(不包括“非主流”的“火星文化”),或是形似意远的东西,那影响真的就大了。就像央视的“新闻联播”,它说错一个字,读错一个音你看有什么效果!明明是“三聚氰(二声)胺(四声)”你非读成一声,也无所谓,这种影响并不大,高考时孩子千万别碰到这两个字考拼音!错了可千万别离一类重点院校只差一分半分!你再写成“三聚氰氨”也成!这回读音少错一个,连写也写错了!就像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免征额”根本就是文不对题!我不解释这两个词有什么分别,请读者自已下去好好查查。“存款准备金率”弄成“存款准备金利率”,你再顺道也查一下这俩词的差别!

    我喜欢“冏”“槑”“靐”这些字,原来都不认识,在碰到发明火星文的一代,我丰富了一下自己。虽然词不达意,但很形象,大家甚至也不必去知道他们念什么,看到字就明白了。你要非说我咬文嚼字,那我就咬了,其实,我的别字N多,应该是N++的多,但我会慢慢注意,不能因为经常上网用五笔打字就不认识汉字了,也不能因为经常用智能ABC打字就不会写字了。那失去的可是西瓜,得到的真是芝麻!



现将天干地支的有关知识整理出来供大家分享:

    天干地支就是其天文历法文明的一支。宋代的杨忠辅以365.2425日为一年的长度与当今文明测算相差无几。

    天干地支最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支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纪年法:

    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等于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子为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26#
发表于 2009-1-23 08:16 | 只看该作者
已经改啦,呵呵
27#
发表于 2009-1-23 08:50 | 只看该作者
太细心了,佩服。。。。。。。。。。。。。。
28#
发表于 2009-1-23 08:59 | 只看该作者
强悍
29#
发表于 2009-1-23 09:02 | 只看该作者
好细心的lz
30#
发表于 2009-1-23 09:21 | 只看该作者

细心

楼主真是细心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