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号突击炮:特罗霍夫斯基
Stug III - 3式突击炮/坦克歼击炮是二战中德军主力装备之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没有炮塔,它可以节约大量的制造时间,所以德国各军工厂生产的数量非常高。
1936年6月15日,军方要求开发一种装有75毫米或以上口径主炮的步兵支援车辆。1936/37年,埃克特Alkett公司制造了试验性的0系列。它一共制造了5辆,使用的是Pzkpfw III B型的底盘和低强度钢制的上部结构,装有24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L/24)。1940年1月,经过广泛测试和改进,3式突击炮A型(1系列)正式投产。1940年晚些时候它出现在法国战场,其优异的表现得到了肯定。作为一种步兵支援武器,它在攻击时的主要目标是碉堡、机枪阵地、反坦克炮阵地以及其他障碍物。那以后,3式突击炮参加了北非、俄国、诺曼底等地的作战,直到战争结束时还有它的踪影。开始时,3式突击炮编成突击炮营,后来编成突击炮旅,一般作为独立部队配属给集团军一级。只有精锐的国防军部队(如大德意志师)和武装党卫队(近卫师、帝国师、骷髅师)才在师一级编有突击炮旅。突击炮是作为一种进攻武器开发的(突击炮assault gun也可译作冲锋炮),但后来常被用于防御任务。晚期型号——Stug III (40)也装备了不同的猎坦克营(坦克歼击营)。1944年的时候,它常被用来代替Pzkpfw III, Pzkpfw IV, 甚至Pzkpfw V(豹式)装备坦克营。实践表明这是一个错误,但绝望的形势和总体上坦克的短缺使得这种做法成为必要。
从1940年1月到1942年3月,共制造了5种型号的3式突击炮(A/B/C/D/E型)。它们均装备24倍口径的75毫米短管炮(75mm StuK L/24)并一直在前线服役到1943年中期。1942年3月,新的F型开始制造,它装备了火力更强的40型43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3)。1942年9月,新的F/8型代替了F型的生产,它装备的是更好的40型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40 L/48)。出于改进的目的,1942年有一部分不同型号的3式突击炮(B型到F型)换装了33倍口径的75毫米炮(75mm Stuk L/33),它看上去与28倍口径的42型105毫米榴弹炮(105mm StuH 42 L/28)很像,常引起混淆。1942年12月,F/8型的生产结束,3式突击炮的最终型号G型开始量产。G型的后期型号装有略带倾斜的“绍科普”("saukopf")型火炮防盾,这类防盾有两种,一种仅包括火炮,另一种除火炮外还包括了同轴机枪。另有31辆F型突击炮也用48倍口径的75毫米炮代替了43倍口径的。F型、F/8型、G型的3式突击炮也被称为40型突击炮F型、F/8型、G型,因为他们装备了40型火炮(75mm StuK 40)。这最后三种型号更多是作为自行反坦克炮而不是突击炮使用。1940年8月1日,曾经有过将12辆3式突击炮改装为水下行驶型号的计划,但未曾实施就由于“海狮计划”的中止而取消了。E型是第一种配有7.92mm MG34机枪的3式突击炮,但仅仅是置于上部结构内部,供近距离防御使用
早期型号的G型在顶部有一挺机枪,转动角度有限,射手有一个防弹罩保护(见上图)。后期型号改为遥控操作、可360度旋转的机枪(Rundum Feuer)。B型到G型每个型号都有不同之处,所以看上去有所区别。这些不同之处包括:不同类型的悬挂系统、结构细节(车灯、车体倾角、通风系统等)、设备安装(观瞄设备、遥控机枪等)以及其他地方。常见的战地改进包括在驾驶员座位前放置一些附加防护设施(钢板、装有混凝土的容器等)以提高抗弹性能。从1943年中期起,3式突击炮开始装备裙板(Schurzen)以提高防护力。许多早期型号被送回工厂进行火炮的改装和增加装甲厚度。旧型号的车辆在修理时经常换上新型号的备件,造成了许多车辆的型号很难辨别。1943年9月到1944年9月出厂的3式突击炮表面经过“Zimmerit”(防磁涂料)处理(很通常的作法,包括虎式坦克也一样),以减小苏军大量使用的磁性防坦克手雷的危害,同时部队中的许多Stug III已经在战地工厂进行过类似处理。还有一种常见的作法是在引擎罩上焊上储物架或是放置一些钢轨等物品。
总的来说,突击炮凭借它低矮的外形成为难以捕捉的目标和危险的对手。突击炮的乘员们可以被认为是炮兵部队的精英,他们被授予了一种特别的灰色坦克手制服。截止1944年初,突击炮手们击毁的坦克总数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20000辆。到1945年3月,埃克特Alkett公司(MIAG公司也制造了一小部分)共制造了大约9500辆不同型号的3式突击炮及其变型车。
![]()
简评:
特罗肖刚出道时就被冠以“突击手”的定位,其特点与矮小的外型与三突非常相似。而且作用都非常巨大,攻防俱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