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马尾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实况足球---试析进攻角球的操作与运用(19楼更新)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08-6-27 22:24 | 只看该作者
没有防守球员,在练习模式里面教,有何用?
不具备实战意义
17#
发表于 2008-6-28 00:37 | 只看该作者
战术角球不能控制力度,那个力量条只是为了唬对手。。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2:47 | 只看该作者
上接一楼





三 接应传球攻门



一)进攻角球的“传球路线选择”和“攻击点设定”

1.在大部分进攻角球里,主要的传球路线可以归纳为a-c;a-i;a-l;a-n此4条。而相应的主要接应点则可以归纳为b;d;e;f;g;h;j;k;m此9点。



     



     

* 在实战中这些传球线路和接应点必定会出现误差,本文只为方便叙述而将其简单化。


2.在开出角球前,首先要观察敌我双方队员的整体站位(必要时可切换画面改变队员站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条最理想的传球路线,并设定好接应传球的点。然后再运用相应的传球方式,把球传出去。

例:通过观察双方队员的站位,发现f点防守最薄弱,是最佳的接应点,把传球路线设定为a~i。但在d点有防守队员,为了使传球越过防守队员,决定使用45%力度的低弹道传球进行发球。



(二)接应进攻角球的移动操作


1.R2”和“方向键”的“半强移”(非官方名称)

在近年的实况足球足球系列里,“R2”加上“方向键”的“半强移”成为了接应所有空中球的第一关键。

这是因为,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当球在空中飞行时,按下“R2”,玩家所操控的队员会自动对球的产生一个小幅度的移动。

这个移动的特性是:
1)瞬间速度快,能够摆脱对方队员的盯防,占据有利的接球位置。
2)移动方向默认为AI判断的最佳接球点,为玩家向球移动提供了一个最佳的起跑。
3)“R2”可以令我方队员进入推挤状态,在移动的同时具备卡位的作用,把对方卡在身后,就能最大限度地掌握主动权


发动半强移接应空中球

                                                                  
上图里贝里在接球前进行了两次      上图卡卡的突然启动和推挤,都                                       
变向,每次都是按“R2”的效果。   是按“R2”的效果。
                                                                                                
                                                                                                   


承接由“R2”发动的起跑,借其产生的移动趋势,配合方向键进行短距离的移动,就成为了接应空中球的必选动作“半强移”。



2.接应进攻角球时半强移的启动时机

在接应角球时,掌握发动半强移的时机非常重要。

首先,接应角球攻门的最佳时间点是:球和队员同时到达接应点。

这是因为:
1)如果球和队员同时到达接应点,队员就会在移动状态下攻门。而处于移动状态下的攻门(如冲顶等)的速度和力量都是远强于处于静止状态下的。
2)如果队员比球早到达接应点,不但会处于静止状态,不利于攻门,还会让防守队员有时间前来对其进行盯防,可能会丧失攻门的机会。
3)如果队员比球迟到达接应点......只要还没有完全错过攻门时机,还是可以作出攻门的,只是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攻门的质量。

但是,在每一次角球里,接应队员和接应点的距离都不尽相同,有时候接应队员和接应点距离是2米(游戏中的比例),有时候是4……移动距离的不同,移动所需的时间也就不同,发动半强移的时机自然也就不同了。

要掌握发动半强移的时机,经验最重要。
发球前,凭借经验,根据传球的方式,方向,力度等(这些不用问发球的队员,问玩家自己就行了),预判球到达设定接应点所需的时间,以及接应队员到达设定接应点所需的时间。者二者的时间差,就是接应队员发动半强移前所需要等待的时间。

例:
1)判断球到达设定接应点所需的时间为2.5秒,判断接应队员到达设定接应点所需的时间为1秒。那么,发动半强移的时机就是球发出后的1.5秒。
2)判断球到达设定接应点所需的时间为1.5秒,判断接应队员到达设定接应点所需的时间为1.5秒。那么,发动半强移的时机就是球发出的同时。

*
以上时间只是为方便说明而使用,实际应用时是很难知道确切时间的,只能靠对比来确定时间差。

发动半强移后,还要注意的是:
1)在向接应点移动的同时,移动路线上可能会有防守队员,可以借助半强移产生的速度,适当使用方向键对我方队员进行移动,避开防守队员。
2)如果真的早了到达接应点,可以利用“R2”的推挤状态占据位置,等待球的到达。




三)接应进攻角球的射门操作


在接应队员和球都到达接应点时,就可以进行射门。(这不是废话嘛!)

进攻角球的射门常规键是“口”。(这不也是废话嘛!!)

根据按“口”键时队员与球的距离的不同,球处于高度的不同,队员会自动作出相应的射门方式(如跳起头球,俯冲头球,倒钩等)。玩家也可以因应自己想要的射门方式,事前调整队员的位置(笔者对此项没有深入研究,不敢妄言)。

射门时,只要快速地按一下“口”键就可以了,以免力量太大打偏。

大部分情况下,射门的方向最好选择球门的两边(废话……),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守门员(被守柱子的人挡了就是RP的问题)。




(四)进攻角球的实例说明


1.a点

战术角球。

对于进攻方来说,使用战术角球是可以最安全地重新掌握控球权,重新组织攻势的方法,也能避免角球被防下而受到反击。在实况足球的国际比赛中,为求稳健,大部分玩家都会使用战术角球,这也是为何“威利”同学可以为大家带来意外惊喜的原因。
一般玩家在发动战术角球后,都会重新转入运动战,再度组织进攻。

笔者则比较喜欢趁对方防守队员往外涌的时候反方向45度把球吊入禁区,趁乱攻门(注意别越位)。如果传球时使用L1,传球方向对着球门,偶尔还会出现双方所有队员都争不到球,直接进网的情况(RP是关键)。

          

*
运动战中的反方向45度传中
          

          



2.d点

d点是离角球区最近的接应点,通常也是离接应队员最远的接应点。所以在大部分的情况下,球刚发出,接应队员就得马上移动,才能赶上接应。

需要注意的是,球发出后到达d点的时间很短,如果我方没有任何一名队员跟防前点的防守方队员距离是比较近的,则不适宜采用d点作为接应点的,因为很有可能赶不上。但也有例外的情况,那就是发现防前点的防守方队员正在离开他的工作岗位的时候(防守队员偶尔会出现往外,或往里走的情况)。趁其正在移动的时候赶快把球传出来。

如果在移动当中能利用R2的推挤作用对防守队员进行卡位,就更能掌握主动权。

(地面球)(35%)
          

(低弹道)(25%)
          



3.e点

e点是进攻角球攻门的所有接应点里首选的,最重要的。

因为这个点是防守方在防守角球时最为难的位置:
<1>即使切换画面,仍然会出现没有防守方队员防守e点的情况;
<2>速度快的传球经常会令防守e点的防守队员来不及作出反映,而出现传球打在队员身上,或即使跳起了也来不及顶到球的情况;
<3>防守e点的队员因为离该点非常近,经常会由于助跑不足而被进攻方队员卡住身位,无法有效地进行防守(最重要);
<4>如果双方在都无法在e点作出有效的攻防,进攻方还可以把进攻延续到相邻的接应点f点,经常可以作出出其不意的进攻。

角球发出后,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进攻方都够切换到一名能及时移动到e点的队员身上。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在适当的时间发动半强移,配合方向键的移动进行攻门(详见上文)。攻门的方向一般首选球门的远端,这样可以比较大程度地避开防守队员和GK(这是所有头球攻门的共通要领)。

(低弹道)(25%)
          

(低弹道)(25%)
          

(低弹道)(30%)
          

(低弹道)(25%)
          



4.f点

对于进攻方而言,f点的主动性虽然比不上e点,但其危险性却是最高的。

一般情况下,进攻方应当在观察到f点的防守队员站位有漏洞时才选择f点作为接应点。
电脑AI在防角球时,一般会以k点为防守的首选点,其他位置出现漏洞的情况很普遍(这就是为什么一再强调防守角球时切换画面的重要性的原因)。
当然,如果玩家的对手是电脑或者防角球的新手,即使防守严密,也可以尝试凭移动技术来取胜。

另外,当小力度的低弹道传球顺利通过e点到达f点时,攻守双方都会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之中,经常会出现球打到某方球员身上弹入球门,防守队员解围却把球踢进球门,球磕磕碰碰后落在进攻方队员脚下等等搞笑的情况,要想轻松一下就多发这种角球吧!到达f点时弹道越低,场面就越是混乱。

*
在真人对战里,发进攻角球时,应当把不同的传球路线和接应点灵活地结合起来运用,令对手在判断传球路线和接应点上出现混淆的状况,从而出现反应上的迟延。
例1:看到f点防守有漏洞,但发球时先按出25%的力槽,令对方把注意力放到e点,当球快要发出时,突然把力槽增加到35%;
例2:看到j点防守有漏洞,但先把传球路线停留在a-i上,再突然移动到a-l,马上发球。
以上只是举出简单的例子,如何运用还要玩家自己在实战中摸索总结。

(低弹道)(40%)
          

(低弹道)(25%)
          

(低弹道)(30%)
          

(低弹道)(25%)
          



5.j点

(低弹道)(25%)
          

(低弹道)(25%)
          




6.k点

(低弹道)(50%)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马尾 于 2008-7-29 01:04 编辑 ]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3: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GENIUS0128 于 2008-6-27 22:24 发表
没有防守球员,在练习模式里面教,有何用?
不具备实战意义



前部分的基础介绍,为了清晰完整地显示传球的路线和球的落点,便于读者比较,所以采用训练模式来收集图片。(也要用强移才能躲开自己的队员。。。)


后部分的实战操作才会使用比赛模式的图片,请见谅。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03: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洞哥 于 2008-6-28 00:37 发表
战术角球不能控制力度,那个力量条只是为了唬对手。。



现在已经很难唬了。:bz52:

有经验的对手在球没发出前,一定会坚决封堵战术角球的。
21#
发表于 2008-6-28 13:07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我也是只使用战术角球!
22#
发表于 2008-6-28 22:1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学习学习..........
23#
发表于 2008-6-28 22:45 | 只看该作者
研究得真细!
练好角球比较难···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0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epwqdcmc 于 2008-6-28 23:39 发表
就算两次力度完全一样,球的运行路线也不可能一样的...
另,能不能换成6星的电脑,这一星的也太好进了
一般都不会用战术角球,白白浪费一次角球机会,
堵战术角球就发前点,也就是d或e,一般防守队员不是手动控制的话肯定 ...





19楼第三段的文字是:* 在实战中这些传球线路和接应点必定会出现误差,本文只为方便叙述而将其简单化。

因为用的是PES,所以最高只有5级。虽然笔者强调上文用的图都是5级的实战图,但4级时电脑也能达到相近的防守效果。所以,这些图有可能只是4级的比赛,笔者无法证明一定是5级的,但却绝对不会低于4级。

如果对战双方两个玩家,对角球攻防的技术掌握是同等水平的,防守方一定是占优的,在上文的开端笔者就先谈了这个问题。进攻方会使用强移和半强移,防守方自然也会。
所以,对于进攻方来说,使用战术角球是可以最安全地重新掌握控球权,重新组织攻势的方法,也能避免角球被防下而受到反击。
故此,对防角球有经验的玩家在防角球时,一定会先选择去堵战术角球(能不能堵上则是后话),逼迫进攻方发动长传,
把形势推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25#
发表于 2008-6-29 03:34 | 只看该作者
第一   这是练习模式  根本就没有防守队员
第二   除了小禁区前点是命中率较高的角球战术外  其他根本就没有讨论和研究的价值 偶可以在练习模式里  用 R2长传禁区前沿  把阿德里亚诺设置为后腰不停球打抽射  相当的漂亮  但是在实战中  这样的成功率几乎为0  虽然不等于0  但 基本上罕见打出一次来

所以   结论 是  练习模式的角球 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  

然后是对阵电脑和人脑   电脑我们不讨论   一般都是人和人的对战  

战术角球 和 直接前点  2个选择   一般比赛都是这样  还有第3个选择吗?   防守方先拉个防守队员回撤到 进攻方前点的队员身边   看进攻方选择 前点还是 战术角球  战术角球立即换光标   因为 一般都是一个防守队员在禁区角上   

角球  练好了是必杀技  和任意球一样  但是 难啊   太难了  

LZ的精神还是非常值得敬佩滴

[ 本帖最后由 悲哀化身 于 2008-6-29 03:41 编辑 ]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0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悲哀化身 于 2008-6-29 03:34 发表
第一   这是练习模式  根本就没有防守队员
第二   除了小禁区前点是命中率较高的角球战术外  其他根本就没有讨论和研究的价值 偶可以在练习模式里  用 R2长传禁区前沿  把阿德里亚诺设置为后腰不停球打抽射  相当的 ...



说实在的,非常累:bz4: :bz4:

所以后面的更新会慢一点:bz52:
27#
发表于 2008-6-29 12:54 | 只看该作者
精彩的讲解 支持你!!!
28#
发表于 2008-6-29 13:39 | 只看该作者
去学习了
29#
发表于 2008-6-29 16:05 | 只看该作者
又学到新东西了噎,安逸,慢慢琢磨,慢慢练习。
30#
发表于 2008-6-29 22:5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够详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