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痴汉全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宋泰林在河南建业的“国旗门”事件

   关闭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二年(前205)刘邦一出函谷关,到达新城(今洛阳偃师),就接受当地一位董姓乡官的建议,为被项羽杀死的义帝举行葬礼,并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了三场(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刘邦为什么要在三天之中为义帝大哭三场呢?

我们只要看看刘邦哭祭义帝之后的一连串行动就可以明白了:

第一,向天下诸侯发文书,宣告项羽诛杀义帝是大逆无道(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第二,号召天下诸侯随从自己讨伐项羽(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从此,刘邦就处处打着为义帝复仇的旗号,作为自己东伐项羽的原因。

可见,刘邦哭祭义帝的目的是为自己树立一面正义的旗帜,宣布自己是正义之师,讨伐项羽是要为义帝复仇,诛杀以臣弑君的元凶——项羽。刘邦不是个军事家,但是,绝对是一个政治家;刘邦深黯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这一真理。他需要一面正义的旗帜,就是为了在未来的楚汉战争中抢占一个道义上的制高点,以便利用这个制高点打赢这场战争。

因此,刘邦此哭,政治目的非常明确:为自己消灭项羽捞取政治资本。

项羽一生项英气逼人,绝少流泪,唯一一次例外,是霸王别姬: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如果将项羽这唯一的一哭和刘邦的哭祭义帝、哭祭项羽这两哭作一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

项羽是为情而哭:项羽败亡之前,只与美人虞姬哭泣而别,表现了西楚霸王柔情万种的另一面。因为项羽和虞姬此别乃生死之别,从此,霸王出逃,虞姬自杀,永无相聚之日。

刘邦二哭,均非出自情伤。无论是义帝,还是项羽,关刘邦何情?刘邦的哭祭,纯粹是政治作秀。

刘项之别,判然可知。

历史最终让性格率真的项羽败得一塌胡涂,让生性虚伪的刘邦当上了皇帝;真是发人深思!



=====================================

关于刘邦屠城:

《史记》、《汉书》中“屠某地”的记载无一例外都是屠杀、屠戮的意思,没有所谓的“攻克、攻破”意义,更没有美好的“解放”之意。


比如刘邦曾威胁屠他的老家沛,“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史记·高祖本纪》这里《索隐》解释这个“屠”字说:“范晔谓克城多所诛杀,故云屠。”这段话《汉书·高祖纪》也有,唐代颜师古解释:“屠,谓破取城邑,诛杀其人,如屠六畜然。”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8-12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你胡说八道。一会说刘备不是皇亲国戚,一会又说刘备不是卖鞋的,一会又说刘备是小盗贼团 ...
thorsl 发表于 2010-8-12 11:48



    你真逗,又拿“文艺作品”《三国演义》和我来探讨历史《三国志》,请注意“文艺作品”和“历史事实”是有区别的,否则看了《七龙珠》怎么没人满世界找龙珠实现愿望去啊.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知道出处在哪,但问题是这不是正史,而是裴松之的注里引的东西,而且也没有说什么将士之间互 ...
thorsl 发表于 2010-8-15 19:58


得了吧, 《资治通鉴》《三国志》不是正史,那《三国演义》成正史了?你老拿三国演义和我讨论正史本身就有问题,就好像老拿《七龙珠》和我讨论《西游记》一样.


劉備首開中國集體人食人之風
   文獻上早在春秋時代便有吃人的紀錄,動機大多是基於仇恨,只是規模都不大,受害人通常只有一人,直到劉備在海西吃人,中國歷史才正式出現大規模人吃人現象,而且幾乎形成慣例,劉備成為食人魔始祖。

 根據正史三國志和資治通鑑記載,逃到海西的劉備兵眾,不久便吃光糧食,而袁術大軍卻還在包圍他們,於是「吏士大小互相啖食,窮餓侵逼」(三國志);「官兵互相格殺,煮吃屍體」(資治通鑑),而小說三國演義則說是獵戶劉安殺自己妻子餵劉備吃。
  劉備海西吃人事件首度出現「互相格殺」,到底格殺是何種景況已不可考,但是劉備軍在這種互相啖食的窘況下並未瓦解,甚至還在此時得到富商糜竺的龐大資金幫助,糜竺還把妹妹嫁給劉備。
  所以劉備是在有組織下讓官吏互相進行格殺取食的可能性便很高,格殺的方式大概是類似羅馬競技場的比鬥,只是輸的一方必須下鍋做羹湯。甚至劉備有可能是首開中國格鬥場的人,格鬥士競技時,富商便來下注賭博,說不定富商糜竺就是押錯格鬥士,輸了一大筆錢給劉備的。但小說美其名為糜竺慧眼識英雄,這未免也太神了吧?有哪個商人會去救助窮困到吃人肉的失敗者?
  而劉備軍到底吃了多少人?呂布後來救出劉備等人時,人數大約只有百人,劉備的妻兒並不在海西食人圈內,因為張飛當時把劉備妻兒丟在徐州城內,呂布送還劉備妻兒,安置這一百多人在小沛,並表劉備為豫州牧(河南首長)。如果劉備妻兒在海西,可能早就被吃掉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0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说了半天的三国志,引了半天三国志的资料,就只有你还在睁眼说瞎话说我说的是三国演义,你引 ...
thorsl 发表于 2010-8-15 21:51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号不要了,我都要擦llz 全家
stefye 发表于 2010-8-15 23:09



    放心吧 随意骂,你的号也不会封的,因为这里骂人是最廉价的,我也不会在意的.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真相:正史中的诸葛亮

2007-05-06 09:44:04 来源: 中安在线 网友评论 6 条 进入论坛
首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巩固过程。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注意到这个年青人——这一情节,稍加改编,也添加进《三国演义》中去。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总之,不管刘备因为什么原因去亲自登门找的诸葛亮,既然正史上采用了这种说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隆中对》素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孙吴也想要荆州很久了,两条狗都盯着同一块骨头,怎么会不撕咬?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姑且不谈),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 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不会吸引当时连屁股也坐不稳的刘备。

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还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

先放下《隆中对》不提,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可是他出山没所久,曹军南下,就把刘备打得惨兮兮地向东逃跑。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魏延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而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在荆州以后。后来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爱报私怨,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管管法正,诸葛亮却不敢,回答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起码法正还压在他上面。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被陆逊在夷陵打得大败,凄凄惨惨逃回白帝城。当他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同意刘备这次冒险举动的,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明知道说了也没用,就来个闷声大发财。等到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讲了那么多,究竟要说明些什么问题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要说他最大的才能所在,大概是在政治斗争方面,这就必须要从三大集团的互相倾轧谈起……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0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劉備成為食人魔始祖。

玄德成食人族祖先了,感觉我像是在看漫画
江上日月442 发表于 2010-8-15 21:44



    正史中说刘备是个草莽英雄还差不多,说他是仁义中坚之辈 别逗了.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书未必是正史,再重要也没用,什么春秋左传战国策都不是正史,你引的我的文字里就已经给你解 ...
thorsl 发表于 2010-8-16 11:26



    别逗了,史书不是正史 那演义就是正史喽?历史上哪个朝代不是君王编写的史书??照你这么说中国五千年史还有女娲麒麟呢,是不是要从盘古开天地说起啊. 罗贯中只是一个戏曲学家撰写杂记小说,说白了就是一个说书的.而陈寿效忠过蜀魏两个国家,明眼人十个找十个人都知道哪个是正史哪个是戏说,否则您说三国志不是正史哪个是正史??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痴汉的能力,看样子还真是不行啊,曹操这里说不过了,就跳到刘备诸葛亮,刘备说着说着,又把刘邦带进来,现 ...
thorsl 发表于 2010-8-16 13:30



    你真逗,又和我玩文字狱,我说了个刘备手下和刘邦的事你就说我转移话题说不过你,因为和你说曹操刘备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了,你通篇都在转移话题 我说的几点你一个都解释不了.1。刘备穷困潦倒饥饿宰杀官兵  2。刘备背信弃义,刘备走投无路吕布接纳过他,然后吕布又从曹操手里救过刘备并分给他粮食士兵,而曹操围攻吕布刘备却视而不见. 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 3。刘备是盗贼出身 善于用兵比如火烧新野,但并非仁义之辈.        

     张飞骂吕布三姓家奴,真该看看自己主子是“几姓家奴”.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VS 正史中的张飞(转)


鞭打督邮  
演义:张飞干的。  
正史:刘备干的。  
三英战吕布  
演义:张飞第一个冲上去大骂几句就开打。  
正史:根本没有这回事,吕布是被孙坚打败的。  
丢失徐州  
演义:张飞酒醉被吕布偷袭。  
正史:曹豹对刘备不满,被张飞袭杀,曹豹派的人内应吕布,许耽开门迎敌;再加上主力被刘备带走作战,张飞抵挡不住,徐州失陷。  
再失徐州  
演义:张飞献计劫营,被曹操识破,兵败后与刘备失散。  
正史:不详,只记载刘备兵败,将军夏侯博被生擒,刘备逃亡,张飞跟随。  
古城会  
演义:张飞痛恨关羽降曹,亲自擂鼓督促关羽斩杀蔡阳后兄弟相认。  
正史:蔡阳是后来被刘备所杀,张飞此时行动记载为跟随刘备投奔袁绍,关羽也在斩杀颜良后离开曹操回归。 博望坡  
演义:张飞开始不服诸葛亮,大胜后对之心悦诚服。  
正史:刘备亲自指挥,当时诸葛亮还没有出山。  
长阪坡  
演义:张飞在桥上设疑兵之计骗过曹操,大吼一声吓死夏侯杰,但因拆桥被诸葛亮指责失虑。  
正史:张飞断桥后设疑兵之计骗过曹纯,大吼一声没人应声,救了刘备。  
赤壁之战  
演义:张飞带伏兵吓得曹操落荒而逃。  
正史:刘备与张飞带军攻打曹军岸上营寨,但并没有出全力。  
荆南战役  
演义:张飞攻打零陵,打败了刘度父子,斩了邢道荣。  
正史:荆南四郡基本不战而降(武陵除外),张飞此时带领一千人马在江陵增援周瑜。  
益州增援战  
演义:张飞用计智擒严颜,并收降对方,使以后的敌人基本不战而降。  
正史:与演义大同小异。  
夜战马超  
演义:两人打了一天最后挑灯夜战仍未能决出胜负。  
正史:马超早已刘备接上头,一到成都就宣布叛变,根本没和刘备作战。  
汉中之战  
演义:张飞用计打败张郃,张郃单身弃马逃命。  
正史:与演义大同小异,张郃弃马爬山,带着十几个人逃命。  
死亡  
演义:张飞命手下赶置白衣白甲,结果被害怕完不成任务的范疆张达杀害(说他睡觉是睁眼  
的)。  
正史:张飞领万余人马准备出征,出发前被范强张达杀害(二人可能是间谍)。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04:20 | 显示全部楼层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2 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哪回说得过我了,都是你那漏洞百出的话被我驳得根本不敢回,或者就找点胡说八道的文章被我再 ...
thorsl 发表于 2010-8-18 14:18



    你真逗 我说诸葛 关羽 张飞是因为说刘备曹操你实在辩论不过我 你复制粘贴的那些百度实在懒得看 再说诸葛 关羽 张飞也8是一点和曹操刘备没关系吧.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2 0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集解析】曹操驳斥李烈“秦皇君子说”之语


原文:
曹:问李烈将军,将军你将秦始皇定为目标的理由何在?
李:那是因为我秦始皇是君子也是天子
曹: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秦始皇为君子,想请教您有何依据
李:【禽灭六王,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始皇以强大的兵力踏平了对立的六国,一统天下,平息战乱,这就是君子的明证
曹:【夫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详之器也】对君子来说,武器师不吉无需之物,如果你认为秦始皇伟大是因为其擅长打仗的话,那你根本就是曲解君子之意的愚蠢之人
李:【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秦始皇就是不轻易信他人,而以自己的智慧来治国,这不正是天子吗?
曹:【以智治国,国之贼】依靠智慧治理国家之人才为国害,祸害的根源,你根本不了解秦始皇的本质
李:【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从不效仿他人而创出推行至今的制度的是秦始皇,这才是秦始皇真正的伟大之处
曹:李烈,你说错了,正是因为从不效仿他人才会被称为始皇,爆裂团头目李烈,你所做的不过只是一只猴子在模仿秦始皇而已,你根本不配谈论秦始皇,爆裂团的存在是为天所不容!

曹操的论点:秦始皇非君子。

论据解析:
1、以智治国者 国之贼
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民。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则乃至大顺。”

意思是:古代明道德善治国的人,不会在人民面前显得聪明睿智、明察秋毫,展现给人民的东西是越简单越好。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是由于国君太睿智管理太烦琐、法律太严酷,人民顾东顾不到西,稍不留神就犯法了。所以,以绞尽脑汁对付人民的治国方法,给国家带来的是祸害;不绞尽脑汁对付人民的治国方法,是国家的福分。这两种治国的方法,都是治国的模式,可效果恰恰相反。知道简化治国模式的国君就是有深远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越深远,管理模式就越简单,就可顺乎民意了,就可以使民风反朴归真,即所谓无为而无所不治

老子说:“故以智治国者,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以绞尽脑汁对付人民的治国方法,给国家带来的是祸害;不绞尽脑汁对付人民的治国方法,是国家的福分。

为什么老子讲“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呢?用在治国上还另有深意,先举个例子探讨一下:制瓷业是专业性很强技术领域,出来的成品的质量等级有次品、合格品、优良品、精品等档次,当然这些等级只有专家或技术员才能分辨的清楚,而商人和消费者是很难判断出来的。在销售过程中,做为厂家当然希望按质论价,卖不同的价格,但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因为消费者分不清差别,只以实用为主而给不法商贩提供了以次充好、坑害消费者的机会,而厂家最终滞留的产品最多的反而是精品,从客观上打击了制瓷业的积极性。如果不划分详细等级,只分为合格品、不合格品两种等级,淘汰掉不合格品只出售合格品,因为没有细分,瓷器反而会以中间价销售出去,对企业本身来讲也是按质论价,只不过取的是平均价,企业也不吃亏;对消费者来讲,各凭几率总体来讲也是公平的;关键是从根本上堵塞了不法商贩投机取巧的机会,客观上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从而维护了整个行业的正常发展。
这是比较具体的“以智治瓷,瓷之贼;不以智治瓷,瓷之福”的例子,这可不是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以及“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一个档次的做法,而是更高的智慧所在,这里面的关键问题是,有时界限划的越细,相邻的边界也就越清晰,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所关心的又全然不同的原因。任何事情没有一刀切的是非界限,总有临界范围,讲的越清楚,实际上是让人认清了临界范围的大小,从而总有打擦边球的余地。
据说学税务专业的毕业生,要写篇《怎样合理避税》的论文,才算是学懂了税法;法官和律师辩论的也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而是临界范围的取舍问题,而法律越健全的国家,律师的左右能力也越大,这真是一个悖论。
在临界范围的较量中,法越来越多,而民风却越来越差,治与反治在拉扯中走的都是下坡路。因此,往往会出现立法会跟在事情的后面跑,有打不完的补丁的尴尬局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知道老子的观点,就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还能不佩服老子的睿智吗?
秦皇帝以智计驾驭天下,法律翻出,就是要“愚民”。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把动画片当正史的,除了韩国我也想不出还有第二个国家了
天天D调 发表于 2010-8-23 15:34



   
这帖还没关阿,痴汉拿一动画来作史实的论据本身就是一杯具
blovewind 发表于 2010-8-22 10:15


我没有拿漫画《苍天航路》当论据当正史,但是我反感拿一部小说当正史当论据. 我拿漫画做比较,首先是因为这是一部“根据历史为蓝本”画的一部漫画,首先李学仁是一个作家是一个史学家,作为他生前的好友王欣太根据他的著作画的漫画(你不要说其中一些夸张成分,这是商品,没有艺术加工是没人会看得). 再其次文字上的辩驳比较枯燥,我想尽可能转一些图来 这样生动一些.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痴汉全席 于 2010-8-24 16:01 编辑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