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3负于乌兹别克斯坦,20多年来首次小组赛未能出线,中国队就这样告别了亚洲杯。
此时的心情是沉痛的,但对于这个结果并不感到意外。我们似乎变得坚强了,可能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溃败,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充满希望又大失所望。
记得在比赛快结束时刘建宏说希望球迷们不要一味的去谩骂我们的球队,我觉得有道理。尽管谩骂是发泄球迷们内心郁闷情绪的一种方式,尽管即使是谩骂的人也是希望中国足球好的,但是更理智的做法还是应该从这些比赛中去总结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然而实际上要解决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我们的问题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清楚地。青少年的培养,联赛的发展,足协的管理,主教练的执教,球员的表现等等等等,可能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我此时想说的,能说的还是针对这三场我亲眼所见的比赛,谈一些切身的感受吧!
5:1大胜马来西亚--喜悦。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可能由于实力上存在着较大差距,球员们打得很开,头顶脚踢攻入5球。但即使这样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毕竟我们丢了一球,而伊朗和乌兹别克就没有被马来西亚攻破球门。这场比赛在我们4:0领先后球员们在场上出现了松懈的状态,大比分的领先有点松懈是很正常的,但是进攻上的无章法,防守的放松以及场面上的混乱就有些问题了。希望国家队在以后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做到心态上放松而在战术上不放松,学会如何掌控比赛。
2:2被伊朗逼平—遗憾。这场比赛可谓一波三折。中国队开局进入状态很快,打得相当出色。由于伊朗有慢热的特点,所以这种打法显然是朱广沪事先要求的,可以说取得了成功。对手被我们打得很狼狈,中国队也把握住了机会攻入2球。即使对手回过神来在上半场即将结束时攻入一个定位球,但我们仍然相信只要坚持这种打法,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然而下半场却是令人失望的。中国队为了守住2:1的胜果而采取了防守反击的战术,事实证明我们的反击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说没有打出一次有威胁的反击。往往反击时刚过对方半场球就传丢了,而对手又在断球后展开新一轮的进攻,就这样形成恶性循环,对手更加有恃无恐,投入更多的兵力对我们进行持续性的打击,显然我们是守不住的,被进球是早晚的事。这里并不是说防守反击的战术不对或是不好,而是想说真的适合我们吗?或者说我们的反击坚决吗?首先说中国的前锋韩鹏,他在门前抢点有非常强的能力,而速度呢?显然不是他的特长。如果说让他头球回点,给队友作球,至少要有人去接应。第二个问题就是中国队在反击时没有投入足够的兵力,接应点少,反击的并不坚决。加之第三个问题我们的传球欠精准而多失误,导致在反击时过快的丢球。以上三个原因造成我们想守守不住,想攻攻不出的尴尬局面。在这里我们想问:中国队为什么不能按上半场的套路章法去进攻呢?为什么不能通过中场的传球扯开对手的空当来创造机会呢?为什么不让球在我们脚下来控制比赛呢?是没有体能了吗?为什么每次要到对手进球后我们才如梦方醒般的打出点像样的进攻呢?除此之外,针对这场比赛我还想说两点:第一,中国队在离球门30米区域内给了对手太多的定位球,伊朗的第一个球就是这么进的。第二,在下半场中国队十分被动的情况下,球员的思想不统一,战术不明确,有的想攻有的想守,而此时朱广沪的换人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可见主教练的临场指挥,应变能力一般。
0:3负于乌兹别克斯坦—伤心。这是一场溃败。对手的球都是下半场进的,都是定位球得分,而且都是第一次射门未果第二次补射进的。这就暴露了我们对第二点保护做得不好的问题。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中国队员集中精力守住了对手的一脚攻门,而对手再次攻门时我们往往只是行注目礼,目送皮球入网。此外我们的后防线上经常出现盯人不紧,漏人的现象。这些都是致命的问题。这场比赛我们的中场,后防加之门将三名核心球员无法上场导致阵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觉孙继海打后腰很成功,而其他位置的变换不好。可能正是由于核心球员的缺阵和人员上的变化,整场比赛我们打得很乱,很少有中场的组织配合和像样的进攻,感觉不像是一个整体而是各自为战,特别是被对手攻入一球后我们显得太过急躁,乱作一团,进攻毫无章法。结果又被对手攻入2球,此时的我对这场比赛不抱有任何幻想了,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许0:3是件好事,它让我们更深刻的铭记这场失利,更清楚地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
就这样,我们告别了这次亚洲杯。可以说我们并不缺乏一些亚洲的一流球员,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成为亚洲的一流球队呢?不知道朱广沪这次还能否保住帅位?也不知道中国足球未来会如何发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下次国家队比赛时我依然会关注,依然会支持我们的球队,这就是我作为一个球迷所能做的。真的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一个见证者,见证中国足球从失败和挫折中走出,一步步迈向成功,希望这天早日到来!
[ 本帖最后由 erika520 于 2007-8-8 13:4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