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边锋”传奇--足球战术革新中的一杆大旗 现代足球拥有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足球战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中体现的最显著、最能反映战术核心思想的无疑就是对边锋队员的使用。如果说“边锋”是足球战术演变的风向标,也绝不为过!
1930年,英格兰教练查普曼创造了稍微对现代足球历史有些了解的球迷就很熟知的阵型:WM阵型。此前的足球是没有什么特定阵型的,经常出现9个前锋的状况,也就是一窝蜂的瞎踢一气。WM阵型的出现有一个重大的历史契机,就是1925年英格兰足协修改明确了越位规则。一下子这种“瞎踢”的打法被限制了,球队迫切需要一种更理性的打法。于是,这种仔细分析起来比较简单的阵型应运而生。WM阵型中,防守的时候后场的5个人站成M,也就是三个后卫,两个后腰;前场5个人站为W,三个前锋突前,身后是两个内锋。实际上防守的时候后腰回撤,进攻的时候内锋插上,形成球队一半人进攻,一半人防守的状态,实际上也体现了最早的攻守平衡的理念。这种阵型十分“规整”,攻守相对比较平和,对球场的各个位置都可以控制住。所以逐渐在英格兰流行起来,并且风靡世界,逐渐成为统治性的阵型,而且一统治就是20多年。
WM的流行使得世界足球的发展在阵型上终于理性起来,球员不会再是在场上乱跑,而是比较有目的性的活动,但是消极的因素也随之而来。W与M相对,防守方的M对进攻方的W,全场队员一个对一个,谁也不会轻易的有表现机会。最重要的是,没有专职的边锋设置,边路利用不够充分,个人发挥受到限制,场面沉闷,双方球员谁也施展不开,比赛精彩程度也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50年代才被公认的“无冕之王”匈牙利队所打破。匈牙利在拥有了普斯卡什,柯奇士等一大批进攻天才以后,想出了破解WM限制的方法。他们将突前的中锋回撤到中场,站在两个后腰身前进行策应和衔接,而将两名内锋(金左脚普斯卡什和世界杯射手榜位居前列的柯奇士)前压到进攻第一线上,使阵型成为了334或者说3214,不要小看前场三人的调整,这一变化在当时带来了天翻地覆的改变,WM阵型的三个后卫根本无法限制四名前锋的冲击,加上当时普斯卡什的统治性实力,使得匈牙利队当时凭借四前锋阵型所向披靡。在场上1对1攻防的局面持续这么久后,这一战术改变的确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锋线上拥有四名球员,中锋经常回撤在中场和前场进行衔接,进攻主力扩大到边路,也使得人们对于足球场上的位置有了新的认识,球员不再被固定在自己的位置区域上,当战火被燃烧到边路以后,进攻套路更多元,进攻战术变得立体化,从这一时期开始“边锋”已经初露峥嵘,从任何角度来看这一改变无疑都是具有革命性的战术革新(当年的中国队留学时也学习的是这种在当时来说是最为先进的进攻战术)。
当人们认识到了足球战术中攻守平衡的重要性时,“如何能抑制前场四前锋的进攻”就成了一个新的课题。
这一次的革命者是巴西队,巴西队在54年的世界杯上负于匈牙利队,58年推出了限制四前锋的阵型:424。他们将一名防守中场后撤到后卫线,334阵型中的另一名原先更多作为坠后中锋的中场也更多的承担了防守任务。4个前锋对抗4个后卫,这样双方的变化必须更多起来。当年的巴西拥有大家熟知的攻击手迪迪,“小鸟”加林查作边锋(请注意这应该是边锋正式出现在现代足球的历史舞台之上),更有年仅17岁就已显出无与伦比天赋的贝利。当然,这次革新的成功必须看到巴西队另外几人的作用:中场瓦瓦和扎加洛,边后卫队长卡洛斯·阿尔贝托。两名中场是能力很全面的球员,正是因为这两人能力很强,才使得只有两人的中场不显得太单薄。而边后卫阿尔贝托经常的向前插上助攻,也赋予了后卫这个词更多的含义。这是世界足坛第一次的4后卫体系,边后卫助攻等等都是首创,因为传统的3后卫阵型一般情况下后卫是不会前插的。边锋的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当然,这次革命性的创举也为日后的众多4后卫阵型奠定了基础。
指针指向60年代,足球王国英格兰再次为世界贡献了一个并且时至今日仍然最广泛的使用的阵型--经典442。当时的英格兰不像巴西那样拥有如此众多出色的攻击手,但是拥有以两个伟大的博比为代表的一批优秀的中后场球员。随着4后卫的出现,各队对于两边锋的盯防越来越紧,因此英格兰人索性舍弃了流行了一段时间的4前锋阵型,放弃了两个边锋而将他们转为边前卫。66年拉姆西爵士带领球队依靠442夺取了世界杯冠军,依靠的就是中后场严密的防守和严谨的组织,寻找到机会后交给中锋解决战斗,这也使得赫斯特得以创造了世界杯决赛上演帽子戏法的记录。与历次阵型变化相同,这一次阵型变化伴随的也是技术上的突破,远射,长传等技能被队员更好的掌握。因此中场的球员一样也可以纳入到进攻的体系中。球队开始更注重整体性,边后卫可以压上,边前卫也可以回收防守。位置的灵活性加强了,为更现代化的阵型打好了思想基础。这个时段对于边锋战术是一个倒退,但是对于足球战术的丰富是一个极大的进步。
70年代-90年代,足球历史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各种足球流派百花齐放,足球历史正式进入战国时代。
“飞翔的荷兰人”克鲁伊夫和“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开创了自由人时代。荷兰人米歇尔斯打造的70年代阿贾克斯和荷兰为代表的全攻全守型打法。这种打法并不是具体指哪种阵型,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全攻全守在欧洲被称作全面型打法,这一称呼也许更加合适,因为这一打法的精髓其实并不在进攻,而是在防守。这种打法要求所有的球员展开全场的紧逼,进行步步逼抢。得球后迅速组织进攻,与附近的队友形成小组配合,快速推进。因此球队打起来大开大合,行云流水,场面十分好看。现在的足球理念对于攻防的要求仍然是在坚持荷兰当年的理念,不再明确的分界进攻属于前锋,组织属于中场,防守属于后卫。而是将攻防的体系统一于整场。球员的体能、技术有了长足的提高,使得球队能够有条件进行这种全场跑动的打法。
进入九十年代,3后卫阵型再次回归,在90,94年世界杯上,一大批球队使用了5后卫配置,尤其是巴西队等一批技术型球队,实际上就是352,两个边卫进攻压上,防守回撤。因为球员的能力,特别是边路选手更加均衡(比如德国90的夺冠功臣布雷默),后腰的能力被强化,使得中场对于后卫的保护更加雄厚,比如94年由邓加,席尔瓦,马金霍领衔的中场,正是这种有点“反巴西化”的防守中场组合加上再,高水平中锋(罗马里奥,贝贝托)使得巴西再度捧杯。二十年的时间里,整体足球占据了足球世界的版图,各个位置都发生了巨大的演变,相对来说,边锋的演绎反而不如其他位置的明显。
但是请注意,当时间进入到九十年代下半叶,"边锋"的美丽时光终于到来了。
94-95赛季,阿贾克斯战胜AC米兰夺得冠军杯使用的就是传统荷兰433,只是由克鲁伊夫接应变成了双边锋策动攻势,充分的拉开了进攻宽度。而中场的进攻能力在这一阶段也显得极为强大,戴维斯,西多夫一帮小将技术出色体能充沛,使得单中锋可以从身后同样得到足够的支持。中场的攻击能力是使得双边锋战术依然可以在当代立足的要素,否则以当代后卫的防守能力仅凭一个中锋远远不够。特别是当年的罗那德·德波尔和利特马宁都不是突击性边锋,以传球为主,中路中锋后的接应就更显得重要了。96年欧锦赛,葡萄牙黄金一代正式登场,其中的代表人物,也是我心中的唯一偶像--路易斯·菲戈,开创了“双边锋”历史时代的先河。从这个时期开始,由于自由人战术的出现极大的限制了战术核心球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10号球员,球队组织进攻的核心从原来的中路转移到更开阔的边路,边锋战术受到从未有过的重视,而一个崭新的阵型4231正式登场。这一点在千禧欧锦赛中被演绎的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那应该是一届现代足球历史中最为精彩的一届杯赛,各支球队的战术大开大合、流光溢彩,边锋的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以葡萄牙、西班牙为主的拉丁派成为了这一战术的典型代表。联赛方面以皇马、瓦伦西亚为首的坚持4231阵型的俱乐部,在这一时期成绩显著提升。瓦伦西亚队连续两年杀入冠军联赛的决赛,而皇马更是在五年之间三夺欧冠奖杯;菲戈、吉格斯、基里冈萨雷斯、门迭塔。。。这些星光四射的名字成为了舞台的主角,这一切都昭示着边锋的黄金时代已经不可阻挡的到来了。
时至今日,边锋的角色又有了新的含义,C罗、罗本等一系列的新时期边锋球员将边锋战术又有了新的演变,以前的边锋会按照习惯脚固定为左边锋或者右边锋,而到了今天边锋的位置已不再被固定,频繁的交差换位成为了新边锋时代的主旋律,边锋不再像以往一样以突破下底传中为主要战术思想,内切直接射门、和中路队友进行二过一配合对球门形成威胁的战术更多的被使用。球队的战术体系因为边锋战术的改变而更加丰满、实效性更强。
历史的车轮不会停下脚步,足球的战术体系也不会停止革新,“边锋”--将随着足球战术的持续发展而被演绎的更加灿烂辉煌、更加丰富多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