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到很多报道讲阿爷散步,言下之意是说他不积极,态度不端,愿望不烈。
我仔细看了一下这些报道的出处以及对这个定义的描述,总结一句,他娘的都是些高谈阔论且显的业余的评论水平。不排除有些记者因为平时或长久以来需要从球员这里获取信息,而为一些因为各种原因并不喜欢阿内尔卡的申花球员散布言论。
由于上海的体育台一直以来只着重播放英超比赛,很多足球从业者或者球迷看惯一种比赛,以为英超比赛的球员各个在场上都是满场飞奔。其实,英超的转播大有讲究,他的镜头捕捉画面放大,突出球员的拼抢,突出局部主要画面,看上去好像很紧凑,人人都在积极的拼抢。如果再看意甲和西甲,因为画面距离远,局部可视区域大,你会看到许多人在“散步“,口味就是这样调出来的。再来看曼城,即使从局部转播画面来看,他们的拼抢远比其他球队弱。但是他们却是冠军,难道英超后10名的拼抢哪个不比曼城积极!
为什么呢?足球比赛不是田径比赛,不是橄榄球。球员要分配体力,要知道体力用在什么地方。而中国球员包括欧洲3流球队的通病,就是把体力全部用在无谓的奔跑,铲球,冲撞上。根子是战术脑子单一,心里没底,一种恐慌的表现。想让对方臣服,却不知道其中规律,凭一时得益获取心里优势。这种问题在国内球员极其普遍,到了下半时65分钟开始就已经走体力的下坡路,所以越是到后面,注意力,心力,底力都一泻千里。因为在前面65分,所有的体力全浪费在无谓的拼抢,猛奔跑在毫无目标的方向上。以前的毛剑卿,现在的冯仁亮都是这个问题。
阿内尔卡习惯了高水平队伍,知道体力用在什么时候会有效果,单枪匹马,费尽全身力气跑到边路飞铲,这难道是积极?我看他几场球踢下来,很合理,全体压上的时候,他知道哪个点要跑到位。防守反击的时候他知道几个点一定要跑到位。立体感马上显出来。但是那些个记者看不懂。以为一个前场球员就要像英甲球队那样,到处飞铲,飞撞才是积极....
归根结底,国内足球文化长期被政治语言所渲染,讲出来的东西都是固定的几个虚词,什么精神状态,拼抢程度,精神层面,态度问题,什么拼搏再拼搏,我从来没看到任何一个发达足球的文化圈会出现这种语言。足球就是系统工程,是理科人分析的,不是文科生想象的那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