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实况--足球迷的家

标题: 贝利:世界杯四强是西巴阿英 罗比梅西C罗争MVP [打印本页]

作者: 鲁尼    时间: 2010-3-24 14:30
标题: 贝利:世界杯四强是西巴阿英 罗比梅西C罗争MVP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24日14:18  新浪体育

  周二,贝利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呼吁邓加将罗纳尔迪尼奥召入世界杯阵容,理由是,这名30岁的前世界足球先生在年轻的巴西队中可以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

  贝利表示如果自己是巴西国家队主帅的话,将会带着小罗纳尔多前往南非征战世界杯,此前小罗曾作为主力队员参加2002年世界杯,并随队夺冠。贝利提醒邓加,参加世界杯需要赋有经验的球员参加,而小罗纳尔多正是巴西队目前所需要的人选。

  “在大方向上,巴西队是正确的,但也需小心谨慎,因为球队中的大部分球员此前没参加过世界杯,世界杯期间,这些球员需面对相当大的压力,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取决于他们的抗压能力如何。”贝利说,“如果小罗可以保持他现在的水准,我想他应该成为对球队有益的一份子,因为他的存在可以帮助那些年轻球员抵抗压力。

  小罗上次代表巴西国家队参加比赛还是去年4月份,2010年他逐渐在AC米兰恢复状态,但一直没有被邓加再召入球队,有消息说,巴西最终的世界杯名单中将不会出现他的名字。

  贝利还对世界杯四强做出了自己的预测,“巴西队和西班牙队是两大热门。当然,我们不能忘记阿根廷,尽管他们在预选赛中状态不佳,我们尊重阿根廷是因为这是一个有着世界杯传统的国家。另外一个,过去几年不佳却有可能在世界杯上很难被击败的国家队是英格兰,他们完全可以组成一支实力强大的球队。上述四支国家队将挺进世界杯四强。”

  在具体球员方面,贝利指出,阿根廷的梅西、葡萄牙队的C罗以及巴西队的罗比尼奥是最有希望在世界杯上大放异彩的球员,金球奖会在他们三人之间产生。不过球王还指出,梅西很可能无法提出他在巴萨时的水平。

  “梅西的水平很高,他在巴塞罗那的表现是无与伦比的,可是当他回到阿根廷国家队时却踢得不太好。”贝利说,“原因也许是,阿根廷国家队并不具备巴塞罗那式的团队。除梅西之外,还有C罗,他同样是个了不起的球员,当然还有罗比尼奥,他的水平已经恢复了不少。”

  冬季转会期,罗比尼奥离开曼城以租借身份重返巴西的桑托斯队,贝利最后还说,巴西要想捧起世界杯,除了罗比尼奥之外还需要卡卡发挥出最佳水平。 “对球迷而言,罗比尼奥愉悦踢球的方式很有吸引力。而对巴西国家队来说,除了上述这些,一个状态上佳的卡卡同样非常重要。”(何塞)
作者: apr24phx    时间: 2010-3-24 14:35
我亚平宁战车无忧了
作者: All-NED-Star    时间: 2010-3-24 14:36
我的天呢,荷兰有希望了。
作者: zykwishing    时间: 2010-3-24 14:36
C罗难拿MVP,受葡萄牙所累
作者: guhen_057    时间: 2010-3-24 14:42
西班牙危险了:bz33:
作者: 依凡    时间: 2010-3-24 14:44
。。荷兰和意大利笑了
梅西郁闷了
作者: 橙子    时间: 2010-3-24 15:00
德国有戏了
作者: 怕脱    时间: 2010-3-24 15:35
好靓的ID。
作者: 纯真恶魔    时间: 2010-3-24 15:51
祝贺荷兰
作者: 大球    时间: 2010-3-24 15:54
楼主ID很好,想收购
作者: fantasisita    时间: 2010-3-24 16:02
恩 有希望卫冕了
作者: hmycrespo    时间: 2010-3-24 18:03
我阿郁闷了
作者: 晓军    时间: 2010-3-24 18:11
鲁尼内牛满面
作者: raulpeng    时间: 2010-3-24 18:16
LZ的意思是乌鸦忽略他了,其实是好事啊
作者: shermieco    时间: 2010-3-24 18:39
贝氏乌鸦嘴,再现江湖..
作者: fas15    时间: 2010-3-24 19:25
球王这次牛B啊 一次将四个球队带走
作者: joaquin821    时间: 2010-3-24 19:46
我很欣慰贝利提了英格兰
作者: williams15    时间: 2010-3-25 00:45
我德和我法可无忧进4强
作者: adrain1981    时间: 2010-3-25 08:25
巴西阿根廷哭了
作者: All-NED-Star    时间: 2010-3-25 08:34
四强将是荷意德法。




欢迎光临 完全实况--足球迷的家 (http://bbs.winning11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