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实况--足球迷的家
标题:
挑战鹰眼
[打印本页]
作者:
拜仁狂欢
时间:
2010-2-1 16:32
标题:
挑战鹰眼
如果放到足球比赛里,不判定越位或者球出底线,边界,犯规这类;只判定进球与否。如果这个在世界比赛中,双方因为(包括赛后)一个球到底进不进争论不休的情况大概就没有了吧。看网球里鹰眼判断也就几秒中的事,考虑到足球比赛的整体连贯性,但是碰到进球的时候也总是稍微暂停下的,似乎也不很影响。
这贴里最主要但是要问,如果真的把这玩意弄到足球比赛里,碰到一个争议球,然后第四官员或者比赛其他工作人员通过鹰眼来评判下,最后裁判宣布结果。双方球员教练只得心悦诚服,该干嘛干嘛。真会有这样的事?会安静的接着踢?
作者:
1020215601
时间:
2010-2-1 16:35
我觉得早晚会有这么一天,不过只能是争议特别大的判罚才有回放技术
作者:
raulpeng
时间:
2010-2-1 16:47
还能有比亨利内个和上帝之手争议更大的么
作者:
KnightAngel
时间:
2010-2-1 16:53
但是要判定禁區内的犯規,,還是很主觀的事情,,哪怕第4裁判不斷看慢鏡頭,,也未必能判斷準確
作者:
axin10
时间:
2010-2-1 16:55
手球也可以说是无意的。。。我觉得每队一次机会,来判断球过没过线就可以了
作者:
Aries_tt
时间:
2010-2-1 16:58
连大屏幕回放都不能作为判定依据 本来就是为了减少吹停比赛次数 足球也成网球那样儿一场踢下来喝二三十次水擦七八十次汗……我看观众和球员都累
作者:
周润花
时间:
2010-2-1 17:01
争议也是足球的一大看点。。。
作者:
Roberto.Baggio
时间:
2010-2-1 17:22
在底线增加两名裁判应该再坚持试验下去
作者:
raulpeng
时间:
2010-2-1 17:28
由LS出额外的裁判补贴
作者:
lycBeckham
时间:
2010-2-1 17:30
我觉得可以给每队固定的挑战机会 挑战成功则罢 挑战失败让对方在挑战方禁区弧顶开任意球 这样既可以抑制暂停次数 又有利于减少错判
作者:
wxyayu
时间:
2010-2-1 17:37
停顿下来就不好玩了。你看现在的足球比赛。比赛结束多有意思,对骂的。悲剧的。。。真上鹰眼了。。没这么多争议了。各大记者也该转移注意力了。。足球也要悲剧了。哈哈
作者:
frankzhang
时间:
2010-2-1 18:27
我觉得任何阻止高科技介入足球判罚的原因,就是怕失去人的控制,就是由于人是可控制的,机器不可控制的。
什么连贯性都是扯淡的
作者:
waley_22
时间:
2010-2-1 18:43
误判也是足球的一部分
作者:
schtwzstaffel
时间:
2010-2-1 18:55
想出这办法的纯粹闲得蛋疼
作者:
寂寞时休克
时间:
2010-2-1 19:28
如果一个犯规两方都要打起来了还会冷静地去看鹰眼么
作者:
无语
时间:
2010-2-1 19:48
争论这个没啥太大的意义
作者:
thorsl
时间:
2010-2-1 20:53
每个半场1次嘛
作者:
冠西
时间:
2010-2-2 00:28
其实对于误判也是足球的一部分这句话
我是很欣赏的
作者:
拜仁狂欢
时间:
2010-2-2 12:30
只是对进球采取鹰眼,像网球那样,你们可以观察下挑战鹰眼成功,双方的表情,都很微妙。
这就好象你小时侯,突然有一天从一件长久不穿的衣服口袋里摸出几个硬币一样,虽然这钱压根就是你的,根本就没有额外的增加收入,但你却会很开心。
作者:
frankzhang
时间:
2010-2-2 13:47
回复
19#
拜仁狂欢
完全不理解你的比喻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
时间:
2010-2-2 15:11
足球有鹰眼这些 就失去味道了
作者:
拜仁狂欢
时间:
2010-2-2 19:09
回复 拜仁狂欢
完全不理解你的比喻
frankzhang 发表于 2010-2-2 13:47
挑战鹰眼成功,这说明,当时是主裁的误判,本来这一得分(硬币)就该是你的。
作者:
论坛很多“苕”
时间:
2010-2-3 14:40
我觉得早晚会有这么一天
作者:
fanz
时间:
2010-2-3 15:01
弗兰克张说得我很赞同。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目前没有必须改的必要,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即使不改仍旧是第一运动,因此没有改的动力。
作者:
慕容辰星
时间:
2010-2-5 00:17
足球之所以迷人,误判就是其中之一。因为误判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意外性。
无数的球队因为误判或逆转或被逆转
所以没什么好抱怨的
服从裁判就好了
欢迎光临 完全实况--足球迷的家 (http://bbs.winning11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