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实况--足球迷的家
标题:
118,萨内蒂欧战丰碑
[打印本页]
作者:
天云相融
时间:
2009-2-26 08:40
标题:
118,萨内蒂欧战丰碑
2月24日主场对曼联的冠军杯,将是萨内蒂第118次在欧洲俱乐部赛事中代表国际米兰出场,他将由此打破贝尔戈米保持的蓝黑俱乐部历史纪录。
萨内蒂正式接过贝尔戈米的队长袖标已近10年,在35岁的年龄,他正在创造一个接一个的纪录。萨内蒂已超过2年没缺阵过任何一场联赛,从去年8月到现在,他参加了国际米兰在联赛、超级杯、意大利杯和冠军杯的所有赛事。萨内蒂距离法切蒂留下的国际米兰历史第二出场纪录(627场)已只差7场,他还希望以队长身份第4次赢得意甲冠军,超越60年代队长皮基3次的纪录。
萨内蒂第一次佩戴国际米兰队长袖标是1998年10月28日对血堡的意大利杯1/8决赛。1999-2000赛季,贝尔戈米已退役,罗纳尔多1999年11月21日受伤,萨内蒂正式成为国际米兰队长。
每逢重要比赛,或是萨内蒂在国际米兰的第400、500、600场比赛等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他的朋友费德里克都会为他准备2个队长袖标,1个赛后由萨内蒂保存,1个放到“Ebay”网站拍卖,收入捐给萨内蒂的“PUPI基金会”。甚至连利物浦队长杰拉德也收藏了萨内蒂的袖标,上赛季冠军杯上那个,上面有国际米兰、利物浦和赛事标志。对曼联的重要比赛,而且还将打破贝尔戈米的纪录,萨内蒂当然会准备一个新袖标。
萨内蒂期待与曼联之战,“我期待一个伟大的足球之夜,巨大的激情。我心中充满比赛欲望,希望这次能有好运。冠军杯上没有逃避对手的可能,对曼联能让我们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实力。”
萨内蒂曾赢得过1997-98赛季联盟杯,他在决赛中的进球帮助国际米兰3比0大胜拉齐奥,“那是个年轻男孩的记忆,自己进球,赢得第一座欧洲奖杯,无法忘记。我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成绩自豪,保持高水平并不容易,我总告诉年轻人,没什么是可以偶然获得的,每一天我都想着要付出全部。付出全部并不意味着劳累、劳累和劳累,而是带着快乐面对工作,带着强烈的责任心。”
萨内蒂称赞了穆里尼奥的水平,“他擅长组织,尤其是训练,他改变了很多内容,让我们见识到很多新东西。训练手段非常丰富,每堂训练课结束,你都很累,但特别满意。而且这些训练很有娱乐性,你还得到了快乐。这是我从未经历过的。穆里尼奥的训练有时强度非常大,但之后比赛中,你发现各种意外情况都练习和准备过了。”
萨内蒂还特别提到最近找回状态的阿德里亚诺,“他明白了自己希望留下来和球队在一起,明白这是对他最好的选择,明白自己需要改变生活方式。球队从未把他排除在外过,大门永远对他敞开。”
作者:
腿长四尺半
时间:
2009-2-26 08:42
队长最高
作者:
冷山
时间:
2009-2-26 10:40
不容易啊 一个外地打工球员
作者:
Hide
时间:
2009-2-26 11:07
好帖,三精总固顶
作者:
马里奥戈麦斯
时间:
2009-2-26 13:04
就是光混记录了 啥都没拿到:bz36:
作者:
天云相融
时间:
2009-2-26 13:07
标题:
回复 5# 马里奥戈麦斯 的帖子
意甲冠军和联盟杯在你眼里就是NOTHING
作者:
腿长四尺半
时间:
2009-2-26 13:11
好歹有联赛冠军和联盟杯冠军吧
作者:
wuya1019
时间:
2009-2-26 21:52
原帖由
马里奥戈麦斯
于 2009-2-26 13:04 发表
就是光混记录了 啥都没拿到:bz36:
难道你指世界杯??????????????????
作者:
wuya1019
时间:
2009-2-26 21:52
:bz36: 居然还调侃我们萨队
作者:
恩里克
时间:
2009-2-26 22:01
萨队是铁人,连续出场,不轮休,真嗲啊
嘿嘿,就是希望他加强进攻射门能力
作者:
无敌1234
时间:
2009-2-26 22:09
萨队的确很伟大,从米兰的球迷角度看
作者:
linjianyu1214
时间:
2009-2-26 22:42
踢多2年没问题。
作者:
feifei1222
时间:
2009-2-26 22:54
又一个铁人
作者:
Aries_tt
时间:
2009-2-26 23:07
快37的人了 这体力和状态不得不服:bz36:
作者:
Aries_tt
时间:
2009-2-26 23:08
原帖由
冷山
于 2009-2-26 10:40 发表
不容易啊 一个外地打工球员
:bz3: :bz3: :bz3: 不能纯表
作者:
费迪南德
时间:
2009-2-26 23:28
那场球他和老吉一起出场真的很完美
作者:
大乔
时间:
2009-2-27 11:25
萨队至上
欢迎光临 完全实况--足球迷的家 (http://bbs.winning11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