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实况--足球迷的家
标题:
告诉你PES2012真实的面目,自己回去比比看。
[打印本页]
作者:
卡恩
时间:
2011-11-15 01:41
标题:
告诉你PES2012真实的面目,自己回去比比看。
作为一个正常的玩家,为什么有人会觉得2012好,有人觉得电脑作弊,官方更新下补丁又会觉得变化很大,甚至不同语言版本的也有不一样的游戏体验?
你是否发觉:
1、0:0的时候,或者玩家领先时,电脑进攻犀利,我方防守球员稍SB,门将SB,电脑射门基本80-90%得分?
2、电脑领先的时候,电脑射门得分率下降,甚至平分条件下同样的单刀球都不进?
3、平分或者玩家领先的时候,很容易被判犯规,电脑经组织非常简练实用?
当然游戏是固定模式的而玩家是灵活应变的,也许有人上手了,适应了,能压制和0封电脑了,但你是否也感觉到了这些情况?这可能就是konami潜伏的平衡。
作者:
bokiboki
时间:
2011-11-15 01:53
不要莫名其妙來個烏龍就好.其餘不多求
作者:
qingshan78
时间:
2011-11-15 02:05
还潜伏,就是无脑的追求平衡
作者:
hz271227707
时间:
2011-11-15 02:11
我觉得最奇怪的就是同样的玩法,第二个赛季要比第一个赛季好打,试了几个队都是这样
作者:
xyq101964
时间:
2011-11-15 02:11
这个真没注意过。。。
作者:
qingshan78
时间:
2011-11-15 02:17
回复
4#
hz271227707
早发现了,2个原因,第一的球员涨点了,第二游戏设计使然
作者:
xueGao_hf
时间:
2011-11-15 02:46
本帖最后由 xueGao_hf 于 2011-11-15 02:48 编辑
呵呵,LZ的确是悟到些道理了
楼主说的现象,一部分原因与战术设置有关
电脑战术设置一般是比分落后时就开始增加进攻压力,所以玩家领先时,感觉AI更有压迫感
当然,另一部分与游戏设计者赋予的默认设定也有关:玩家领先时,提升电脑状态,这种潜在的状态是数据和战术显示不出来的,目的当然为了让玩家更加投入得参与到游戏中来,我和我的朋友们就把这个叫做“判定”
其实要应对这种“判定”的现象,办法很简单,就是在领先时,放平心态
以“玩”电脑(AI)的态度来打,越有压力越要拿得住球
基本思路是:拿住球(反压制)--控制住场面--进攻(最好的防守),就基本OK了
其实还是劝LZ多和人打打,多和高手过过招,然后回过头来虐电脑
不过,估计等你回过头来的时候,已经觉得电脑菜得虐它一点意思也没有了
PS:高冢新吾以为加了判定,玩的就更有意思,实际上他自己没有意识到,他想充当实况世界里的上帝,可以,但是如果以破坏游戏的平衡为代价,换取“趣味性”,那就绝对不可以
PS又PS:K社虽然向每一作里都加入了“判定”,但是也留出了“后门”,每一作里都有进球和操作BUG,而且这些BUG在合理范围内不会删除,就看你怎么用了。
作者:
GreatOMI
时间:
2011-11-15 02:53
确实挺明显的,一领先就打的郁闷,落后的时候反而进攻组织的爽
作者:
zhpinter
时间:
2011-11-15 07:48
:bz36:
作者:
woaishikuang
时间:
2011-11-15 09:25
感觉1.02下的L2恢复了以往的本性。。
作者:
wangjingkaibear
时间:
2011-11-15 09:27
我只知道电脑单刀各种必进,我的只能直接射,不然就被追上了,然后却全部直接射到对方门将怀里
作者:
xiaogao12
时间:
2011-11-15 09:32
回复
10#
woaishikuang
不错,同感。
作者:
poiop001
时间:
2011-11-15 09:40
愤怒状态,崩溃状态,都有!
作者:
fanfark
时间:
2011-11-15 09:59
电脑领先2球后各个国足不射
作者:
cccnnn
时间:
2011-11-15 10:04
我觉得最奇怪的就是同样的玩法,第二个赛季要比第一个赛季好打,试了几个队都是这样
——严重同意!我用巴塞尔打英超,第一个赛季赢西布朗、狼队都辛苦的要命,第二个赛季刚开始就数了切尔西、曼联、埃弗顿,平均每场3球,而且都是吉安·阿萨莫阿一个人进的·······(穷队,趁着人家挂牌拣来的便宜货)
作者:
tfon1986
时间:
2011-11-15 10:28
的确如此:bz31:
作者:
zengzeng2000
时间:
2011-11-15 10:55
不知道是我水平高还是什么原因,第一次玩实况2012就平均控球60%,场均进电脑3个球,场场零封对手!
欢迎光临 完全实况--足球迷的家 (http://bbs.winning11cn.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