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夏尔
发表于 2010-8-15 23:10
这个号不要了,我都要擦llz 全家
stefye 发表于 2010-8-15 23:09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哎 可惜了
闻琴解佩
发表于 2010-8-16 00:25
本帖最后由 闻琴解佩 于 2010-8-16 00:27 编辑
得了吧, 《资治通鉴》《三国志》不是正史,那《三国演义》成正史了?你老拿三国演义和我讨论正史本身就 ...
痴汉全席 发表于 2010-8-15 20:42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难道我们说的不是《三国志》吗!?
就这水平,也就只能理解成这样了。傻。
痴汉全席
发表于 2010-8-16 02:57
我说了半天的三国志,引了半天三国志的资料,就只有你还在睁眼说瞎话说我说的是三国演义,你引 ...
thorsl 发表于 2010-8-15 21:51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纪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纪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痴汉全席
发表于 2010-8-16 02:59
这个号不要了,我都要擦llz 全家
stefye 发表于 2010-8-15 23:09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放心吧 随意骂,你的号也不会封的,因为这里骂人是最廉价的,我也不会在意的.
痴汉全席
发表于 2010-8-16 02:59
历史真相:正史中的诸葛亮
2007-05-06 09:44:04 来源: 中安在线 网友评论 6 条 进入论坛
首先,说说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巩固过程。三顾茅庐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记载的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的故事,知道的人却很少了。书上说:“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后来刘备自顾自编帽子,被诸葛亮谏阻,才注意到这个年青人——这一情节,稍加改编,也添加进《三国演义》中去。
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总之,不管刘备因为什么原因去亲自登门找的诸葛亮,既然正史上采用了这种说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隆中对》。《隆中对》素来被认为是极其高明的战略方针,但是仔细研究之下,就可以发现它具有两个很大的缺陷。一是“联吴”和“据荆”的矛盾(孙吴也想要荆州很久了,两条狗都盯着同一块骨头,怎么会不撕咬?不过,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姑且不谈),二是怎样取得荆州的问题。就第二个问题来看,诸葛亮这篇《隆中对》如果是献给刘表的还情有可原。刘备当时只有小小一个新野,他怎样才能拿到荆州?诸葛亮再聪明,也不是邪 教妖人,他不会知道刘表什么时候死,不会知道曹操什么时候南下,更不会知道刘琮那么简单就投降。没有这第一步的实行方法,《隆中对》就是一纸空文,它也许仍旧是很好的战略方针,但是大而无用,不会吸引当时连屁股也坐不稳的刘备。
因此,有人估计,《隆中对》的基本策略,其实刘备早就明白,他不过看看这个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样,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细节了,先聘出山再说。还有人认为,所谓《隆中对》,不过是诸葛亮和刘备长时间谈话中的一些片段,连缀起来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策。
先放下《隆中对》不提,诸葛亮总算出山了。可是他出山没所久,曹军南下,就把刘备打得惨兮兮地向东逃跑。演义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其实在正史中,根本一笔都没有记载。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劳,其实是过江东,说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之战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其间的借东风、伏华容、收四郡本来就子虚乌有,而且直到这个时候,诸葛亮也主要负责内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没有上过一线去打仗。
诸葛亮第一次上阵,是在刘备攻打四川的时候,兵困葭萌,庞统战死,没有办法,才召“(诸葛)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四川平定,“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职人员。说诸葛亮用兵如神,起码在刘备生前是看不到的——刘备很少让诸葛亮带兵,并且,似乎也不是很信任他。
前人早就论证过,刘备手下有三大集团:原从(原来就跟从)集团,代表人物是关、张、赵、黄、魏(魏延不是降将,顺带澄清一下);荆州集团,代表人物是庞统、诸葛亮、马良;四川集团,代表人物是法正、黄权、刘巴、李严。而刘备最信任原从集团(都是老哥儿们嘛,可以理解),第二是四川集团,对于荆州集团就要差很多——尤其在老兄弟关羽死在荆州以后。后来法正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红人,“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爱报私怨,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进言,管管法正,诸葛亮却不敢,回答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当时的地位并不是刘备下面的第一把交椅,起码法正还压在他上面。
公元222年,刘备东征,被陆逊在夷陵打得大败,凄凄惨惨逃回白帝城。当他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有人认为,诸葛亮是同意刘备这次冒险举动的,也有人认为,诸葛亮明知道说了也没用,就来个闷声大发财。等到刘备败回,诸葛亮才仰天长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
到刘备临终时,他心目中比诸葛亮更加重要的臣子,如关羽、张飞、庞统、法正、黄权等,死的死,走的走,他才“托孤于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实际上让诸葛亮负责民政,而让李严负责军事。“建兴元年,封(诸葛)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至于诸葛亮军政大权一把抓,那又是以后的事情了。
讲了那么多,究竟要说明些什么问题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诸葛亮并不是演义中所描写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的军政两道奇才,而且也不是一出山就成为刘备心腹第一重臣的。要说他最大的才能所在,大概是在政治斗争方面,这就必须要从三大集团的互相倾轧谈起……
痴汉全席
发表于 2010-8-16 03:05
劉備成為食人魔始祖。
玄德成食人族祖先了,感觉我像是在看漫画
江上日月442 发表于 2010-8-15 21:44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正史中说刘备是个草莽英雄还差不多,说他是仁义中坚之辈 别逗了.
闻琴解佩
发表于 2010-8-16 08:05
历史真相:正史中的诸葛亮
2007-05-06 09:44:04 来源: 中安在线 网友评论 6 条 进入论坛
首先,说说诸 ...
痴汉全席 发表于 2010-8-16 02:59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什么时候自己写点东西呢~?老是这么复制粘贴,也不用经过大脑的。你吃东西的时候也不用分辨那是泡菜还是大便吗!?难怪可以退化成韩狗。
wxyayu
发表于 2010-8-16 09:49
想了解三国正史又觉得枯燥的人还是看看李学仁的《苍天航路》漫画吧,看看韩国人怎么根据正史诠释的曹操,刘 ...
痴汉E 发表于 2010-8-12 22:42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操。。。这就是棒子的精髓。。。痴汉汉~~你Y现在已经是正统棒子了。恭喜~~恭喜。。。
thorsl
发表于 2010-8-16 11:26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 ...
痴汉全席 发表于 2010-8-16 02:57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史书未必是正史,再重要也没用,什么春秋左传战国策都不是正史,你引的我的文字里就已经给你解释过了。
正史,是史官(或史家)对历史的详实记录,有别于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即所谓的野史,古代有“稗官野史”的说法。
正史一词最早见于阮孝绪的《正史削繁》,有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因纪传体《史记》、《汉书》之书,以帝王(本纪)为纲,故称正史。至清乾隆四年修《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24部正统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而其间的“三史”、“四史”、“七史”、“十一史”、“十三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都可称作正史,《二十五史》之中,字数最少的史书是《陈书》,大约20万字,字数最多的是《清史稿》,大约500万字。《明史·艺文志》又分为纪传、编年二体,所谓正史,为各朝政府为前朝所编修的史书,二十五史皆为纪传体,无编年体。
序号 书名 作者 今本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 汉书 东汉·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120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徵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无敌1234
发表于 2010-8-16 11:54
二十四史才是正史
wxyayu
发表于 2010-8-16 12:06
韩国历史代表世界历史。一切以韩国人的说法为主
闻琴解佩
发表于 2010-8-16 12:52
我操。。。这就是棒子的精髓。。。痴汉汉~~你Y现在已经是正统棒子了。恭喜~~恭喜。。。
wxyayu 发表于 2010-8-16 09:49 http://bbs.winning11cn.com/images/common/back.gif
我看过了,那苍天航路里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
铃兰
发表于 2010-8-16 12:54
:bz2:
一面又要人家讨论正史一面又要人家去看个烂尾动画...
thorsl
发表于 2010-8-16 13:30
痴汉的能力,看样子还真是不行啊,曹操这里说不过了,就跳到刘备诸葛亮,刘备说着说着,又把刘邦带进来,现在又回过头把诸葛亮都拿出来了,大家可以猜一下,他还会把哪位带进来?
关于这篇文章,也是选择性失明的文章,我随便回一点好了。
比如这段,“当时荆州出名的读书人很多,刘备因为徐庶的话,就去求见在荆州士人中名声并不很响亮的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两种考虑:一,有名的读书人都被刘表搜刮光了,刘备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刘备是想仿效“千金买马骨”的故事,通过走访一个年青人,来提高自己爱才的名声。”
三国志原文“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再来段原文,陈寿的评论“臣寿等言:......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裴注里的话,“襄阳记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这难道叫名声并不响亮?请问还要怎么响亮法?学张角在那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还是学董卓暴行累累罄竹难书
?
话说“当他东进前,无数大臣都上表劝阻,只有一向主张孙刘联合的诸葛亮一言不发。”这句原文何在?至于“可见,其实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不象演义中说的那么重要,所谓“如鱼得水”,只是刘备笼络臣下的一句门面话而已。”诸葛亮当时是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后来刘备死前还托孤于诸葛亮,而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请问还要怎么样个重要法?
raulpeng
发表于 2010-8-16 14:08
赶紧转到水区吧,都NM歪楼歪到这了
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